第一章 麟甫出世(一)(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嗯……凉国既已平灭。复建雍凉二州,然应以何人刺史尚需烦请陛下御断!”

    “有何人选,爱卿可有主意?”

    “臣以为吏部尚书姚俭克勤克俭,处事公允,不徇私情。今关中初定,人心不安,当有重臣坐镇,姚尚书为人善断,当可速定雍州,臣谏以其为雍州刺史。”

    姚俭听到自己的名字,手中的笏板不自觉的抖动一下,下意识就要请辞,却见边上一位大臣对其摇头示意才强自按捺住自己。偷眼往御座看去,却见皇帝不置可否,说道:“那凉州刺史呢?”

    还未等王瑜开口,先前阻止姚俭的大臣便起身道:“臣御史大夫敬则有本启奏。”

    “奏。”

    “臣保举武骑司马金吾尉裨将杜怀刺凉州!”卫敬则话音一落四座皆惊,一个小小的金吾尉裨将就值得堂堂御史台御史大夫、一品大员抢白保举?

    “哦?”皇帝似乎来了点兴趣,问道:“此人有何特别之处?”

    “无甚特别,此乃尚书令王相之甥。”这话一说,四座更是大惊,连王瑜那般养气功夫都沉不住气,手拿笏板指着卫敬则斥道:“尔何意也?”

    却听得皇帝舒声一笑,问:“王卿,你的外甥被保举节制一州,你应当高兴才是啊?哈哈,你这又是为何?且听卫卿说来为何啊。”

    王瑜收回笏板,忿忿道:“是。”

    卫敬则老神在在,答道:“臣以为王相徇私!”这卫敬则当真语不惊人死不休,这已经是在场衮衮诸公第三次受到惊吓了。未等他人询问,卫敬则接着说道:“臣道王相徇私非是妄加评断,王相与秦国公不睦由来已久,众人皆知!”见众人点头,又接着说:“姚仲卿为秦国公拔擢于胥吏也是众人所知,今姚尚书未有过错,反而筹谋有功,缘何降品?缘何外放?我看是你挟私报复!现在你可以徇私远蹿仇讎,我看再徇个私扶一把自己外甥也未尝不可!”

    这话一说,王瑜反而镇定了下来,出言道:“卫相未免欲加之罪了。姚尚书虽为秦国公提拔,却与我毫无嫌隙,这不过你妄加揣度罢了。为何外放我已说过就不多赘叙了,至于降品……我看不如保留官品外放,做一个正二品刺史如何?”

    卫敬则听了冷声一笑,道:“是否我妄加揣度你自己心里清楚,而且陆相年已耄耋,已然三次请辞,明眼人皆知中书台必然会由姚尚书接手,你此番作为不过排除异己,妄图遮蔽朝堂罢了!”

    这话一说,王瑜脸都黑了,众臣皆是纷纷议论,惊呼卫敬则当真敢言,这般话都能当着朝议说出来,也不知如何评价?直臣?须知尚书令陆晔乃是将庄祖迎入建康的功臣,开国二十四公之一,紫金阁造过像留过名的,庄祖旧臣硕果仅存的一位啊!这般直言其老迈当真是令人咂舌,更遑论还把放不上台面的斗争言诸朝堂,一些大臣心里甚至都在暗骂北浊无礼了。

    至于被提到的陆晔,却闭口不言,双眼微眯,口边甚至留下了一丝口涎……看上去似乎是睡着了。

    皇帝见场面渐渐失控,轻咳一声,场上瞬间肃静,只听他说道:“卫卿言重了,王卿公忠体国朕是信得过的,若是爱卿有异议,便说个人选吧。”

    “臣以为秦国公此时恰好返乡,其身正在雍州,而且身威隆重,正合王相重臣之说,不如便让其出任刺史,以彰陛下恩遇忠良,赏罚分明之德。”

    “不可,历来地方节判皆异地而治,秦国公其本人就是陇西人,又怎可刺史雍凉?”王瑜听了他的人选只觉得意料之中,立马出声反对。

    皇帝听了两人的话,稍加思索,说道:“两位爱卿所言皆是有理,朕看不如折中吧,朕说一个人,你们看合不合适。”

    众人皆是好奇地议论起来,不消等待和猜测,皇帝已经说出来了:“此人是赵国公杜舆,既身威隆重,又非雍凉人士,卿等看如何?至于凉州刺史,朕觉得宛陵候就不错。”

    两人似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只能道:“惟陛下作威作福,臣等恭听圣裁。”

    皇帝朗声笑道:“此事就到此为止吧,卿等可还有本奏?”

    王瑜似有不甘,又犹豫道:“不知二州大中正……”

    皇帝面色沉郁,道:“二州新辟,诸多首尾尚还未了结,察举之事便再议吧。”

    王瑜这才唯唯退下。

    只见下方又有一人出班奏道:“臣宗正寺卿佪有本奏。”

    “何事?”

    “回陛下,皇子宁今已十六,当如制自太学选博士教导,依例还需择一勋戚贵爵子嗣为文学,臣已经拟好了几个人选,伏惟陛下圣裁。”

    “朕闻太学五经博士蔡睴学识渊博,由他教导皇子吧。”

    “是。”

    刘诂沉吟一会儿又问道:“有何文学人选?”

    刘佪于是从袖子里掏出一片布帛,稍稍放远一些,说道:“太仓县候之子……”念完抬头看了看,见天子没有什么反应就接着念道:“邢国公儿襄之子儿广……秦国公李沅之子李佚……”

    “等等,就他吧。”刘诂略显轻松道。

    刘佪暗中沉思,转瞬答道:“诺。”便退了下去。

    群臣听到人选,不无意外,堂上又开始嘈杂起来,但终究还是又安静下来,毕竟就算其中有着政治深意,也不算什么大事。

    时间缓缓流逝,朝议中又订了几件事。

    这时典客寺少卿杨辅出班奏道:“臣有本奏,臣以为自古以来,都城之重,乃国之根基也。商时盘庚迁殷,遂由此而盛;周时平王东迁,乃自此而衰。都城之重可见一斑!”

    一听他开头,天子和众人就知道他要说什么了,实在是迁都的话题已经一议再议了,为此秦国公还去职放还,如此敏感的话题又被说起,众臣眼观鼻鼻观心都闭目养神去了。

    果然,杨辅接着说道:“本朝自太祖高皇帝定鼎关中,开创基业,便定都长安;后世祖光武皇帝重整乾坤,定都雒阳,皆是古时旧都。长安为先周旧都,文王养民于此,秦君亦据此以成帝业,可见长安乃良都;雒阳为后周旧都,地处中原,南通北达,也是良都。此二者皆是帝居之所。然如今我朝定都建康,实不堪为一国首都。建康前者为秣陵,饮马之所也。先秦始皇帝巡游此地,有术士言此地有龙气,始皇帝大怒,命泄其龙气,自此有言,都于此地者王朝不过百载!臣辅进言于圣上,当迁都关、洛!”

    皇帝又问道:“诸臣可有附议?”

    一人出班道:“臣附议。”只见是凉国降臣马普。又陆续出班几人,皆是北地官员。

    这时有人出班奏道:“臣有本奏。臣有一言要问杨少典客。既然都城当从前朝,为何光武皇帝又要定都雒阳,定都长安岂不更好?”却是礼部尚书张靖。

    杨辅道:“当时乱贼据于长安,世祖为伐乱贼,只得先立朝廷于洛阳,为不得已而为之。”

    张靖立即反驳道:“既然如此,立国后为何不迁都长安?且典客既然说都城当镇王朝气运,前周隆于后周,为何定都前周长安的伪帝,反而败于定都后周雒阳的世祖皇帝?可见都城气运之说虚无缥缈,甚至大为荒谬!”

    说罢匍匐在地,向天子说道:“后汉迷信谶纬,以至朝堂乌烟瘴气,民间千金求谶者数不甚数,此前朝弊政不可不察!臣姑上请陛下,敢以妖言蛊惑迁都者贬之!”

    顿时一大班人出班匍匐在地附议。天子久不开口,殿中气氛顿时诡异起来。

    堂上大臣们都趴伏不动,有的额头开始出汗。这时原本打瞌睡的陆晔打了一个哈欠,像是刚刚醒来,见周围趴了一片,讪笑道:“老臣年迈,竟然又于朝堂失仪,不知有何事?”

    皇帝强下了一口气,道:“吴公无须多礼,是朕未曾体谅爱卿了。”说罢,向他右侧的内臣道:“日后在吴公坐处安置胡凳,要铺上软垫!记下了吧。”吩咐完又对陆晔笑道:“还是一些人乱提什么迁都,朕又岂会枉动国本?”

    陆晔道:“有些大臣不知道轻重也是有的,陛下无需置气,”

    皇帝淡笑答:“爱卿说的是。”这次风波也就轻飘飘的过去了。

    一转眼,日头就已上三竿,大统元年的第一次大朝会就这么结束了。在内官高喊退朝的声音中,群臣纷纷后退撤出大殿,消化着这次朝会的结果。而每个人心中的结果却又不尽相同,一轮新的斗争再次打响,恍如昨年。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