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初行东宫(二)(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了官身与差遣外,还有文散官与武散官,这分别是记文治与武功的单位,比如故太师陆晔所加“上柱国”和“左光禄大夫”,就是最高级别的武散官和文散官,只不过陆晔所加的“左光禄大夫”前还有一个“特晋”。因为最高的文武散官皆是正二品,不足以表示陆晔的功劳,因此加特晋抬为正一品。另外,若是只加“晋”字则为从一品。比如陆晔去世后,皇帝给陆氏加恩所赠皆是散官。

    最后就是爵位了。最高的爵位为王,分亲王与郡王,皆不计品。亲王仅仅为皇帝子嗣加封,封号一般是两周的诸侯。其下为郡王,以郡为号赐封国食邑。又因高祖白马之盟所誓,除刘姓宗室外不授王爵。又因为伪晋的恶劣先例,王爵并不实封理政,一旦就藩,那么就决定与朝政无缘。

    再下面就是国公了,这是新朝所开创。因白马之盟,外姓不得封王,但因为一些功臣实在功大,不能酬谢,于是庄祖便封十人为国公,比郡王,开府仪同三司,自有封国,位比诸侯,累世不减,与国同休。吴国公陆晔便是开国十国公第五位。

    之后便是魏晋以来的惯例,爵分五等,公、侯、伯、子、男。各有食邑,按食邑大小分作郡、县、乡、亭。又有开国与不开国之分,开国则领实邑,没有加“开国”二字的则只享有品级待遇,算不得真正的勋贵。比如李佚之父李沅原本只是陇西郡公,并未加开国,这也是他被真正的勋贵看不起的原因。直到灭了张凉,一跃而成国公,不需加开国,真正成为开国以来第十一国公。

    解释这么多,就当知道陆晔如何地位崇高了:

    武散官上柱国,正二品;文散官特晋左光禄大夫,正一品。中书令既为文官身,也为其实际文职,三台之首,正一品;武官身为中军大将军,正二品;另还加太尉理将府诸事,正一品。爵位是吴国公,不入品。还另加三师之一的太师加衔,正一品,表示皇帝以师事之。等他死后又赠了太傅,实在是权倾朝野。

    这些对于当前的李佚来说已经是要放在心里的东西,他如果想要有一番作为,至少要爬到二府三台。可是现实也在面前,那就是他还并未有任何官身,只是白身领了一个算不得职遣的职遣。

    如今这个状态,有好处也有不好,好处就是不必事事皆依体系,更为自由,不好的地方就在于权职受限,很难做成什么大事。因此,还是要早一些得到官身。不过想来也不难,等到燕王被册为太子的时候,就是他与其余王府诸官遇水化龙的时候了。

    怀着一些心思,李佚还是在努力了解环境,尽量与周围同僚相互熟悉,也尽量了解一下当前王府的诸多职能。

    就在这时,一名小吏找上了李佚,互相见礼后,那小吏便叉手向正殿方向道:“燕王有令,命李佚前去大德殿听训。”

    李佚有些疑惑,按照流程,还有一二时辰才到见燕王的时候,怎么这个时候就叫上自己了。但既然燕王有令,作为属官自然责无旁贷地顺从。稍作整理,李佚便随着那小吏上前。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