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费脑筋的活字印刷(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真辜负了九百年的信息优势了,赚钱是要花的,这就是该撒钱的时候。

    活字印刷的意义不在于赚钱,而在于知识的传播,如果能用百万贯钱换取大宋首先发展启蒙运动,那万万没有舍不得一说。

    这就是信息时代的远见,就好像如果赵枢现在能炼出弹簧钢,那即便一百年也收不回成本,他依然会疯狂造铁轨铺铁路。

    当然,现在的赵枢还没有那么大胃口,他计划先做出数理化中最常用的几百字以及阿拉伯数字和加减乘除平方立方根号小数点等符号。本来出于民族心理想用苏州码子,然而这套符号现在并没有被总结出来,他也懒得发明一种计数符号,便还是用阿拉伯数字了。

    除此以外,要想快速扫盲,拼音必不可少,赵枢没有选择汉语拼音,而是想到了章太炎的注音符号,不过他对此也是一知半解,好在这时候没有标准,可以自己编,比起汉语拼音的拉丁字母,注音符号用的是汉字中的偏旁部首,学习成本更低,而缺点也很明显,无法与国际接轨……so fuck what?现在美洲还在茹毛饮血,欧洲还在黑暗中世纪,大宋才是世界中心,等赵枢开辟新大陆后,全世界都得学汉语,汉语才是国际——赵枢已经开始YY起来。

    回到现实。

    由于毕昇的活字没有留下来,所以赵枢要从零开始,但赵枢不准备再走一边泥-木-金属的路,而是直接做耐用的金属活字,这就交给专业人员去做了。

    硬度低的金属不是太贵就是有毒,炼铜倒是不难,古人早就掌握了,然而……铜矿少,而需求量大,宋朝铜用来造铜钱都不够,所以还流通大量铁钱,这完全触及到了赵枢的知识盲区——他对探矿一窍不通。

    想到铁,赵枢又在心中暗骂那几个砖匠。

    何况赵枢即便有大量的铜也不太想用来造活字,而是会多铸几门炮——媒体革命是上百年的工程,而金人的威胁就在十年后。

    所以,早期有两种选择,首要选择是做瓷活字,次之是用失蜡法做青铜活字,虽然也很贵,但比纯铜总是便宜不少,二者孰优孰劣还是要做出成品试试才知道,先把乘法表和数学课本印出来再说吧。

    在这个年代要做点什么进步的事真是举步维艰啊……

    还好青铜和瓷器匠人一直最让赵枢省心,对赵枢提出的要求表示全部都能满足。

    赵枢又去看了教室和宿舍的建设情况,然后策马回城。

    晚饭时间,赵枢又开始交待任务。

    “我明天去跟官家打个招呼,三天后动身去海州,竹管家,咱们账上还有多少钱?”

    “一万三千贯,有必要亲自去吗?”由于一年来盈利大多数都投入生产了,所以并没有存下很多钱。

    “你先给我一万贯吧,要亲自去,很多东西在信上交代不清楚,必须当面跟船匠商量。”

    海州也就是后世的连云港,现在属于淮南东路,离大运河不远,赵枢决定在那里买块地开办造船厂。

    “好吧,那你一路小心。”

    “我走之后,学校那里建好就可以开学了,再从附近几个村子找些小孩,告诉他们上学不要钱还管一顿午饭。你派人找几个文人,最好从算学院找,要算学好的,让他们先给小孩子开蒙,告诉他们,只要表现得好,一年之后我会向朝中大人推荐他们,帮他们谋个官职。”

    “此事让周楚去吧。”赵枢补充道。

    “我晓得了,你带些肉罐头路上吃,也不知道那里气候怎么样,可千万别病了。”

    “放心吧,八百里而已,顺流而下两三天就到了,顺利的话半个月就能回来。”

    此时的帆船在运河中顺风顺水能达到二十公里左右的时速。

    赵枢又找官家要了二十个护卫,去堆谷场把自己原来的护卫换回来,由于现在还是夏季风,赵枢选择骑马东进,乘船回来。

    众人从大运河乘船顺流而下,由于现在夏季风,运河中不能借助风力,只能顺流漂下去,三天时间才到海州。

    前来接待的便是竹樱安排的一个叫梅竹松的掌柜,一个看起来很干练的中年人——竹樱托家里人的关系联系上福建一个船厂,花了三千贯把所有管事,工人,木材都买下了,然后装船运到海州。

    梅竹松?

    “梅掌柜跟竹樱姐是什么关系?”

    “竹樱是草民同父异母的妹妹。”

    “原来如此……”

    接下来三天,梅竹松陪赵枢在海边勘察地形,赵枢选定了一片北侧靠山的地方,那是一片荒地——海边不适合种植,所以有大片的无主荒地。赵枢只花了三百贯就从当地官府那里买下了方圆五里,竹樱买了方圆十里是多少钱来着……行吧,毕竟是京城附近,而且还有四成良田,地价贵也正常。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