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第 8 章(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从忧心忡忡的知县那里得知后面露嘲讽。x 电脑端:<a href="https://www.x/" target="_blank">https://www.x/</a>

    商人说,我不想科举就是因为不喜你们这套“官不与民争力,却又不许民得利”,既不想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又不想给无田产无祖业的人一条生路。到头来可好,天下一直是他们的天下,钱财一直是他们的钱财。几百年来读书人一个骗一个,活在梦里,不想争眼看。

    殊不知将北物货与南地,再将南物易与东西,四方得利,皆大欢喜。宁愿天下皆贫,也不想叫贫者丰足。唉唉唉,王荆公不复再也。

    商人离去后,参军主动找了知县,参军虽然不主县政,却第一次主动提出了支持开互市。并且希望知县跟他一同去节度府,将他们的想法传达到朝廷去。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不趁着大理使节进京之际提出来,就没有机会了。

    知县非常吃惊,不明白为何参军对此热衷。参军说,他是受人所托。受谁所托却不肯告诉知县。知县本是左右摇摆,但是这件事毕竟事关重大,之前黑市的事情隐瞒不报已经很不该。这样摇摆不定的时候,府衙传来消息,商人因为私贩过境被抓了。

    知县踌躇不定之际,节度府来人请知县,说有事相议。原来是节度判官收到高太后懿旨,令其入京。节度知道朝廷最近正在议论的互市之事,请来五个知县就是想知道知县们的想法。

    毕竟这是雅州从未有过的事情,知县们趋向于保守,到问到若是互市之义已定,哪个县内愿意先行实施时,堂内一时鸦雀无声。

    只有荣经知县自知自己治下的荣经县本本就有黑市,也是三国百姓最爱交杂的地方,既然已经躲不掉,不如就开在那里。

    节度问,为何?

    知县将原由一一道来,最后,他说,我听闻沿海市舶所在之地,民富太平。若互市能让治下一县百姓多些财帛,有何不可?x <a href="https://www.x" target="_blank">https://www.x</a>

    故事的最后,参军向节度求情,将商人的流放之刑改为罚没财产以充军资,并且驱逐出雅州,三年内不得入境。

    商人虽然罚了钱还被赶出去了,走的时候却很开心,还特别郑重的谢过参军后,问他,到底是谁托他将自己救出去的?参军说,荣经的百姓。一旁的知县听了一愣,想起来参军请他去上报恳求互市之事。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没有写互市成功没有。商君点开浏览页搜了下北宋时期的雅安,也确实没有发现有过明令开放的互市,看来是失败了。又搜了一下王安石,百度百科里介绍不仔细,只是说了变法之事,以及他的生平仕途。(首发、域名(请记住_三&lt;三^小》说(网)W、ω、ω@.x、彡、彡、x`¥s@.c、o-м文)字&lt;更¥新/速¥度最&amp;駃=0

    很明显,这个剧本通篇都是支持王安石变法的,虽然他变法之后的问题依然存在,但是确实通过商人之口阐述了一个最最重要的信息。

    王安石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天下财富是可以增加的,也就是现在人普遍知道的GDP是可以增长的。这个发现对于封建社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正因为如此,才能在增长的社会生产总值中,每个分配到的物质越来越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共同富裕。

    每个百姓都有一个朴实的愿望,就是希望日子越来越好。而这个朴实愿望是建立在社会生产总值增加的基础上,也就是双赢局面。司马光始终认为天下只有那么多利在,官与民争,民就没有利了。但是如果国家没有钱,行政体系不能维持,没有军队,也无法给社会生产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所以这是传统的士大夫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唯一一个解决的方式就是打破GDP不能增长的固论,也就是当时推行过的降低百姓生产成本,鼓励通商,国家在贸易中收商业税。

    商君吐出一口气,摇了摇头,果然是沈丹和的风格。只不过根据他对沈丹和编剧作品的了解,这个怕是沈丹和所有的剧本里最不商业化的了,没想到他竟然还想过转型。他可以想象得到,这个剧本如果拍出来,评分绝对不会低,但是票房却很没有保证,买好不卖座。

    剧本写成的时间很早了,现在的市场历史题材的电影实在是冒险,如果一定要做,这个剧本的内容可以添加一些,做成电视剧。每集60分钟,拍6集。

    想到这里他自己却笑了,怪不得赵瑜州要求要朱廷拍,朱廷拍了两部纪录片了,都是这个节奏的。这个不是他应该拍的电影,他将这个文档拖到最后想写了个备注。

    看的时候没感觉,看完了竟然觉得有点儿困了,瞄一下时间,早上七点,正好可以睡两三个小时。临睡前商君又瞄了一眼戚格的主页,很好,没有新动静。打了哈欠,商君心里琢磨等这个事儿过了怎么定位楚江,重新蒙上头开始睡觉。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