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蚁群算法(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上留下信息素,而来回几趟后,由于走最短路径的那些蚂蚁走的次数最多,信息素就最浓,后来的蚂蚁就都会选择这条路径。蚂蚁算法,就是这种统计逻辑,它区别于经典的运算方法,是一种可以应用在量子计算机上的逻辑门。”

    “真是听得头大!”风雨人生摇头道:“经典数学我都还在初中水平呢,哪能理解这个。”

    “这又不矛盾。”傅斌耐心地道:“你只要换一种思路去理解就可以了,不需要多少经典数学做为基础,初中水平也差不多了。”

    夜无梦却问道:“那这个算法对我们又有什么用呢?”

    傅斌讳莫如深地道:“别人我不知道,反正对我有用。”

    这个蚁群算法,刚好可以应用在《意义之塔》的模型中,有了这个算法,只要再花一点时间推导整理一下,意义之塔就可以更进一步。之前傅斌建立它的数学模型,还是很粗略的,虽然给“意义”这个概念定义了一个关系式,但实在还是太模糊,太粗略了。

    傅斌虽然不知道四级引导模型的标准是什么,只知道《意义之塔》之前已经超越了《人性函数》,至少也是最顶级的三级引导模型了,这次再利用蚁群算法,解析所有概念和定义的路径,这个模型就会清析具体得多,精度上升了至少两个数量级,应该已经达到四级的标准。

    当天晚上扎营的时候,傅斌什么活都不干,一甩手,迫不及待地找了个安全的角落进行推导性修炼,这是他一路上少有的特权行为。

    关于蚁群算法在模型中的应用,傅斌之前已经想通了,现在要做的只是进行具体的建模。蚁群算法的引入很简单,就是根据网状概念库的交叉复现,来定位所有概念的意义值。

    要知道,每个概念的定义,其实都有N种方法,无非就是将己知的概念组织为一种新的表述。这对于完全不理解所有概念的人是无效的,因为根本没有切入点,就无从理解。

    比如“鹿旁边是獐,獐旁边是鹿”这个经典的段子里,对于鹿和獐都不认识的人来说,完全就是毫无意义的废话,因为没有认知参照。

    当然,对于两者都认识的人来说,似乎也没什么意义,这是因为参照太单一,事实上在真正认知世界和事物的时候就是如此,绝大部分概念都需要与不同事物进行联系对比,才能被清晰地认知,甚至扩大认知。

    傅斌现在要做的,就是将概念库重新整理,根据所有概念之间相互的表述,以同一个概念出现的频繁度,来找出最优化的定义和定位,甚至可以确立各个概念的“意义值”,从而使意义之塔这个模型达到最合理最稳固的状态。

    这是个很大的工作量,根本不是一两天甚至一两个月能完成的,不过如果将所有的认知概念整理完,那可就不是四级引导模型这么简单了,其实现在只要先整理几个核心的概念,《意义之塔》就毫无疑义地晋升为四级了。以傅斌目前的思维水平,这倒不用多少时间,也就一两个小时的事。

    由于蚁群算法是统计算法,每次运算过程都要处理庞大的数据,所以修炼过程不是一种均匀的变化,而是阶梯式的,每运算一次,修炼水平上涨一截,这就更像是建塔一样了。

    四级引导模型与三级有着质的区别,人体所含的熵能不再仅仅是一种容器与介质的关系,而是一种融为一体的感觉,与身体不再分彼此,有种似乎有生俱来一样的自然感。

    三级及以下的引导模型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外在的推力,就像一个人小心翼翼地推积木,需要步步为营,而四级引导模型却反而轻松起来,它有一种内在的拉力,像一棵自然生长的种子,只不过这棵种子也需要自己去引导,才能结出自己想要的果实,否则长出来的不知道会是什么东西。

    这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三级及以下的引导模型改造的是身体素质,而四级以上却有着对意识和思维层面的升级,这根本是一种全新的进步方式,也是三级引导模型永远不可能让人达到四级修炼水平的根本原因。

    其他人一边搭建营地,一边感受着傅斌身上散发着一波又一波忽强忽弱的气势,这种感觉让人十分压抑,大家不禁面面相觑。不过这还只是推导性的修炼,一个多小时后,傅斌已经正式将理论模型推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开始全力修炼。x www.x m.x

    这时,他整个人身上都散发出刺眼的光芒。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