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禁卫与水师计划二(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京营需要马都是去张家口大同一带与鞑子互市买的。”

    “回去查查怎么回事,该买就买。”朱由检狠狠的道,又多一件烦心事:“火统长枪腰刀战袄铠甲去工部领,记得火统只要鲁密统,领战袄铠甲时让工部管事与胥吏穿上,你们拿刀砍几刀,合格的才领。

    嗯,领火铳时也让他们先打几发,免得炸膛伤了咱们。”

    众人目瞪口呆!

    这是什么路数?

    王承恩更是暗暗叫苦,按这标准,一件军械也别想领到了。

    “都去做事吧,朕累了。”

    众人齐声应是,各自喜滋滋的去了。能不喜吗,这下他们各自升了一级手握兵权不说,也都成了天子心腹。唯有王承恩几个愁眉苦脸,本来领军械是肥差,这下麻烦了。

    朱由检则有些担忧又有些期待,曹文诏号称明末第一良将,少了许多战事磨练,可千万别毁在自己手里。

    说起来很有趣,检点明末武将,就会发现冲锋陷阵型的武将很多,而指挥型武将则凤毛麟角,即使偶有出现,也是摆脱了文官的牵制才有机会崭露头角。

    在他看来,明末以其庞大的军队基数,帅才应该不至于缺到这种程度。

    之所以会这样,皆因文官牢牢地把控了指挥层面的权力,从来不给武将表现的机会。

    悲催的是,明代几乎所有文官统帅都是读了几本兵书就敢对军队指手画脚的货色——甚至,看没看与有没有看懂都存在疑问。

    他们几乎都是眼高手低的赵括,仅凭看过了几本兵书,就敢接过指挥棒在地图上对十几万大军指指点点。

    之所以说几乎,是因为还有个妖孽王阳明。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有一个常识,任何战略战术计划都要考虑实际条件。

    如果不考虑实际情况,任何计划都有成功的可能,可是这样的计划算什么玩意?

    问题是,文官从来都是不考虑实际条件的。

    明末是什么条件?

    一,技术上,通讯是大问题,这就决定了过于复杂的计划无法执行。

    二,军事上,军队上下普遍腐败,后勤供应不及时,这表示你不能对军队战力抱多少希望。

    三,政治上,腐败透顶,财政接近破产,这表示朝廷无力承担耗资巨大的计划。

    当然,如果不怕国内处处烽烟的话,还是可以的。

    比如袁嘟嘟与孙承宗搞的塔攻战术,就是堡垒推进,南宋已经用过一次。

    效果如何?

    谁用谁说好!

    这战略除了明朝财政支撑不起,还多一个缺陷,就是如果后金围点打援就尴尬了,只能被活活困死。

    事实上,后金就是这么干的!

    还有‘凭坚城用大炮’,这其实是中国历代都采用的战术,无非守城时依托城墙用远程武器攻敌,想不明白怎么就成了袁嘟嘟的发明创造了?还要脸吗?

    明末的根本问题,在于军队战力低下与财政极度紧张,任何不考虑这两个因素的计划都是在耍流氓。

    后世通常的看法是,明朝此时应该收缩防线苦练内功。

    至少也得收缩防御,以拖待变,拖过去小冰河就算成功一半。

    而陕西的问题,关键在于政治而非军事,否则只会越剿越多。

    可惜,这不符合文官集团的利益,也不符合崇祯的要求,所以,通常的看法就发展成明末的形势是无解的。

    想到文官就想起徐光启与毕自严,招收喊过王之心:“徐光启毕自严还没有来吗?”

    “陛下,徐先生在路上,他年纪大了耐不得颠簸,还需几日才能到。毕自严也还在路上。”

    “我记得毕自严是山东淄川人吧?怎么这么慢?”朱由检有些恼怒。

    “陛下,小人也不清楚。”王之心吞吞吐吐的说,见朱由检脸色阴沉,忙又道:“听说,王先生开始不愿意来,还是出使太监使了些手段才同意的。”

    “孙传庭呢?”

    “据说出外访友去了。”

    头皮有些痒,敲了敲头上的乌纱翼善冠,心里更增恼怒,一个个的都很有骨气啊。

    罢了,既然来了就不计较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