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稷下连山(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宋璧从未见过爷爷如此失态。

    宋修毕竟身居高位多年,很快平复了心情,坐下来,看向沙守,不过这次的眼神已经变了,好像掺杂了一些怜爱,甚至还有一丝敬意。“沙少侠,你可真是给老夫带来了天大的惊喜啊,若不是老夫多年涵养功夫还算到家,这一次非得背过气去不成。”

    沙守与宋璧面面相觑,不知道为何宋尚书会有如此反应。宋璧忍不住问道:“爷爷,这易……易前辈到底是何人?为什么上次那北地刀王好像也认识?可我却从未听说过?”

    老尚书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看向沙守:“沙少侠,能否细细描述尊师的相貌和平日的习惯?事关重大,老夫必须了解清楚。虽说现在世人大都不知道易……不知道他,但老夫也要确认你没有骗我。”顿了一下,又担心沙守编故事骗人,毕竟如果沙守真不清楚那人身份,也不一定敢说的太清楚,万一惹来仇家怎么办?于是宋修又补上一句:“你莫怕,如果尊师真是那个人,带给你的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沙守刚才也在思索,老头子隐居三十年,会不会是有什么仇家?可如果他真的曾经名震江湖,不可能自己这几年一点都没听说过,这其中涉及到什么隐秘?但沙守明显感觉到宋尚书确实没有恶意,顿了顿心神,决定照实说,自己也想弄明白老头子到底是什么人。于是便讲了一个老头子和小娃子的故事。

    宋璧听了沙守讲述自己幼年经历,倒还没什么大的反应,只觉得师徒情深,沙守的师父果然是世外高人。但是宋老大人听到最后,已经热泪盈眶,喃喃道:“何苦来哉?先生,您临终前还记得他,可知他也惦着您呢?这几年,老夫愈发感觉到他对您的思念之情,可您这一去就是三十六年,没想到连您最后一面都没见到……”宋修已经有些语无伦次。

    沙守愈发惊奇,自己师父到底是什么人,老头子临终前说的“他”又是谁?听刚才宋尚书的话,好像知道其中隐情。看到宋修擦拭了眼角,沙守小心问道:“尚书大人,可否告知小辈,家师到底什么身份,为何现在无人知晓?还有那个‘他’到底是?”

    宋修此刻已经信了九成,以这个沙守的年龄,不知道易老先生的事情很正常,听他的讲述,基本可以确定他的师父正是消失三十余年的易连山。宋修正了正脸色,说道:“既如此,老夫便给你们两个小辈讲一讲易先生的生平事迹,你们便知道为何老夫会如此失态。这话说起来就远了,涉及的范围太广,有江湖、有庙堂,有如今读书人的圣地稷下书院,也有那个‘他’,也就是当今圣上……”

    沙守和宋璧这时已经震惊地无以复加,稷下书院、皇上,这未免也太……真真叫人不知道如何描述了。两人不再多说话,只是静静听宋老尚书讲下去。

    ----------------------------------------

    却说八十年前,青州有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学子,负笈游学。学子姓易,名连山,从小家境一般。易连山生性好动,一直梦想着白衣仗剑走天涯,可是俗话说穷文富武,家里供他读书尚可,若说练武,可花不起那个钱。不过易连山跟着镇上的私塾先生念书,这先生却是一个家道中落的富家子弟,练过一些把式,小易连山虽然没有学到什么高深武功,但跟着练也算是强身健体。十三岁那年,有过一次饥荒,家里的父母都因病去世了,易连山也因此没办法再念书,只好自学,小小年纪不光要自己读书,还要给人打些零工,父母留下那点积蓄可维持不了多久。等到十六岁,易连山已经得了秀才,觉得自己再这么待在家里也不会有什么出息,于是变卖了家里值钱的东西,带着盘缠,离开了家乡。

    易连山本是青州人士,参加会试要到临淄,于是便一路朝着临淄方向行进。快到临淄时,易连山借住在一户农家。这户农家本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谁知易连山却在这里发现了影响他一生的东西——一卷竹简。

    这卷竹简是易连山在帮农户收拾杂物时候发现的,当时已经满是灰尘,要散架了。农户主人早已不记得这竹简是哪来的,可能是祖上就有的吧,但家里世代为农,谁认得字?这位公子人不错,虽然是读书人,还愿意帮老农干活,就送与他吧。易连山整理好竹简,发现竟然还能看到字迹,竹简上的字是用刀刻上去的,字形极小,用的竟然还是大篆。怪不得没人认出,莫说这农户的人不认字,即使识字,现如今还有多少人认得大篆?也就是易连山小时候跟先生学过古字体,才能认出来。

    本以为是一卷普通的古书,就当验证自己在大篆上的造诣,没想到读了一段之后,易连山如获至宝,原来这竟然是一部秘笈。前半部是养气之法,后半部是一套指法。翻到结尾,更是让人大惊失色。

    “世人皆知吾师孟夫子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却不知吾师曾书养气之法。余习之廿载,受益颇深。今余年事已高,留其法与后人,勿断传承。余观子思所著《中庸》,念及‘致中和’,深得吾心,尝于用笔之时思之,或可化为指术。然技击之术实小道也,虽记于此,不可与夫子养气之法并论,望后人知。——公孙丑于稷下学宫有感。”

    未曾想,一卷旧竹简,却牵扯到一段秘闻。公孙丑何人?历史上记载不多,但此人作为孟子之徒,在《孟子》一书中多次出现。世人皆知“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却不知道孟子真的留下了修行的养气之法,易连山看了多遍,确定此法其实是一门内功心法,想来孟老夫子留下的绝不是什么大路货。再看那套指法,确实深得“中和”之意,易连山便为之命名“中和指”。只是易连山有些疑惑,孟子是儒家亚圣,公孙丑也算是一代大儒,难不成都身具武功?这个疑惑直到后来易连山自己学问大了之后才明白,先秦时期,战乱频繁,儒生们可不似如今的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先秦儒生大多文武双全,骑射是从小练习的技艺,会武功很正常。

    易连山天资卓越,不出五年,江湖中便有许多人知道有一个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