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七章 女探花(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至于张榜之时,哪怕自己府上没有参加考试的,也会差人去看榜,看有没有跟自家亲近的人家有中的,若是有,便好早早的备礼祝贺,拉近关系。”

    “所以若是中了,想不叫人知道都难。”宋却看了一眼天灵,“你若是中了乡试,全平京城的人都会知道宣平侯府的三公子中了,若叫宫里面知道了,你能不能继续参加会试就成问题了。”

    天灵听罢点了点头,“这的确是个问题,会试呢?是怎样的进行考试的?”

    “会试辅考会专门核对考生身份信息,无误后再交由主考确认,四位主考会再次确认考生信息,无误后入贡院待考。”

    “主考辅考们确认的只是考生的身份,只要是通过乡试的士子就可以入贡院待考对吧?”天灵道。

    “是的。”宋却点点头。

    “科举取士确实应当如此慎重。”天灵赞同的点点头,“只要我过了乡试,进贡院会试应该没有大问题。”

    “怎么会没有大问题,问题大着呢。”宋却摇头道。

    “不是说只要通过乡试的士子,就能进贡院会试吗?乡试放榜是当众放榜,难道还能不承认?”天灵惊讶道,“您说的大问题在哪?”

    “大问题就在进贡院。”宋却顿了下,神色怪异道,“辅考们在考生进贡院的时候会检查考生身份和携带物品,以防作弊。”

    “这个我懂,不能代考不能携带书卷之类与考试有关无关的东西。”天灵道。

    “对,但问题就在这代考上,我朝曾经出过一次他人代考的前例,在那之后,对于考生身份便查的格外严格。严格到什么程度呢?辅考们除了核对姓名州郡外长相等基本信息,还会检查考生们的性别。”

    “性别?我朝还有女子入仕?”这倒是让天灵惊讶不已。

    “没有。”宋却摇头,“但是却有女子考科举,而且才华出众,中了探花,也是因为她,我朝科举才开始检查考生性别的。”

    “这位女子就是您刚刚说的他人代考的前例?”天灵问道。

    “正是,当年那位女子冒着杀头的罪名替兄长代考,其实是有缘由的。”宋却道,“此事说来话长······”

    “那您长话短说。”天灵从装吃食的包裹里拽出一盒子点心递给宋大人,“您慢慢讲,就权当给我涨涨见识。”噺⒏⑴祌文全文最快んττρs:/м.χ八㈠zщ.cò

    “那还是先帝在位年间,大概二十多年前吧,那年春闱,各州郡的考生如同往年一样,期待能从会试中脱颖而出博个好前程,平京城周围的考生倒还好,挨着贡院,不用急吼吼的赶考,但那些远些的州郡,需得提前从自己的州郡出发前来京城,有的提前十几天,有的甚至需要提前几个月便开始出发进京赶考。”

    “儋州是我朝距平京城最远的州郡,从雍州进京,驿使快马加鞭也要跑一个半月,所以儋州通过乡试的考生,一般都是一放榜便开始着手进京参加来年的会试。头年秋闱与来年春闱,中间只隔着一个冬天,儋州之地,气候向来温和,冬天从来不下雪,不似平京城的严寒。”

    “因为气候和路程的原因导致儋州的考生在科举上很吃亏,因为他们浪费一个冬天的读书时间用来赶路,而且到了京城,极容易不适宜气候和水土,身体状况出现问题,还没熬到进贡院会试便倒下了。”

    天灵赞同的点了点头,赶路的疲惫加上水土不服,还荒废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攻读书本,比起其他考生来,的确很吃亏。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儋州的士子大多非富即贵,很少有普通家庭考取功名的。”

    “是因为供不起吧。”天灵心中大抵明白了,供养读书花销巨大,儋州这样的情况,会试落榜是概率极大的事情,许多普通家庭砸锅卖铁供考孩子,若是落榜,便很难再有财力和精力供考第二次了。

    “是的。”宋大人点头,“刚开始儋州的考生不论贫富,都是在本州郡考完乡试后入京,但后来,儋州州府想了一个法子,写了份折子奏请先帝,请先帝允许各州郡考生籍贯互迁,这份折子其实就是请先帝下令,允许儋州的考生能够入京参加京城的乡试。”

    “转学籍啊?”天灵听的啧啧称奇,还真是会想办法!

    “学籍?这说法倒是新鲜,虽然没听过这个词,但想来但差不多就是那个意思。”宋大人道,“先帝允了此事,但却在这互迁籍贯上设了要求,必须要有两州州府的文书,且必须要由两地的司马担保才可以互迁籍贯。这本没什么问题,可是时间长了,有些卡着考生迁籍贯的司马们,便开始有别的心思了,给钱才办事,有的甚至明码标价!”

    “权贵人家有钱有势,能够跟州府和司马说的上话,也拿的出钱,迁籍贯便易如反掌,且能担负得起考生在京城客居两年的花用。这些家里的考生只用一心一意的读书考试即可,自然也就容易考中。”

    “但那些普通家庭的考生,想迁籍贯叩门无路,更遑论京城米珠薪桂,吃用都不便宜。所以哪怕有文书规定能够迁籍贯入京乡试,对他们而言,也只是一句空话而已。”

    “而当年中了探花的那位女子,便是儋州的,而且还是贫苦人家出生。”宋大人接着道。

    “该女子是陪同兄长进京赶考的,两人是一母同胞的双生子,皆生的一副好相貌,且形容极为相似,若做一样打扮,很难分清谁是谁。”

    “这兄妹二人并不像儋州别的人家那样,在京城客居考功名,听说是在儋州老家考过一次乡试后,会试落榜便直接留在了京城里面。”

    “两人在京城剧目无亲,该女子便变卖了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租了间房子,让兄长继续读书,准备下一次考试,她自己却做男子打扮,在京城找了个活计供养兄长。”

    “这兄妹二人并不像儋州别的人家那样,在京城客居考功名,听说是在儋州老家考过一次乡试后,会试落榜便直接留在了京城里面。”

    “两人在京城剧目无亲,该女子便变卖了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租了间房子,让兄长继续读书,准备下一次考试,她自己却做男子打扮,在京城找了个活计供养兄长。”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