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膛线枪(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好几次侵入京畿一带掠夺,造成了重大人员损失,毕竟是关系到身家性命的事,丁原只有把丁家堡安排的更牢固一些才能睡个安稳觉。

    再次前往新城施工现场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雇佣了辽东村能劳动的妇女一千多人,在新城城墙的外围,一百米到两百米之间的地方挖掘了成百上千个大小不一的坑洞。每一个坑洞起码挖到两米深,小一点的坑十米长宽,大一点的二三十米长宽,从外到内有好几层,像是满天繁星一样,不规则的散布在城墙外面。

    如果满清的重甲步兵攻过来,这些坑洞就可以逼迫他们绕道。在火炮和燧发枪的射程之内,敌军每多绕一米,就要多几分可能被消灭。即便是敌军使用攻城战车攻城,这些提前挖好的坑洞也能直接阻止战车。除非在枪林弹雨之下填平这些沟壑,否则战车无法顺利前进到城门下。

    而那些试图离开战车掩护填平沟壑的步兵,城墙上的火枪手将会成为他们的送终者。

    即便是做了这些准备,丁原还是有些担忧。

    想要实现对满清骑兵的降维打击,光靠目前的燧发枪还是远远不够的。

    上次围剿流寇的时候,他的火枪队大放异彩,战绩斐然,可是燧发枪的主要特点是射速够快,节省装填弹药的时间,在没有膛线的情况下,火枪的命中率和射程终究是个问题。

    膛线的问题已经困扰丁原很久了,查遍各种工科类的资料,他发现如果没有响应的加工机床,想要制作出膛线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不过他也没有放弃希望,一直在浩瀚如烟的知识库里寻找让明朝的工艺水平能造出来的膛线。

    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让丁原找到了。

    有效的办法不在任何工科的资料库里,而是在我国军事史料里。

    先是一个事情提醒了丁原,那就是抗战时期,在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军工厂里,我们的先辈们使用最简单的机械设备和手工操作,一样造出了步枪和火炮。

    继续深入查下去,丁原发现,新四军革命根据地兵工事业的开拓者吴云铎在制造平射炮的时候,发明了一种土法挤压膛线的技术,十分靠谱。

    其办法不算复杂,就是先锻造出一跟像橄榄一样中间粗两头尖的钢柱,然后在钢柱圆周刻上凹凸的斜线,最后利用这根钢柱,硬楔入炮管来挤压出膛线。

    既然可以这么造膛线炮,自然也可以用来制作膛线枪。

    不过由于这种‘土’办法难等大雅之堂,虽然在军事史里有记载,却并没有就这种压膛线的办法做详细记录,比如这根关键钢柱的图纸就没有流传下来。

    丁原只能靠着简要的文字记录,琢磨着这个钢柱该如何制造出来。

    研究了几个晚上,丁原终于把设计图画了出来,找到了火枪作坊里的工匠们,让他们按照图纸,把这根生产膛线的关键器具做了出来。

    几日之后,这根钢柱制作成功。丁原立刻便让工匠们用史料中记载的挤压法生产带膛线的铳管。

    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带膛线的铳管被顺利生产了出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