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薛玉郎!(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二步,在溪水旁放一个大木槽子,一丈五尺长、四尺多宽,还必须是用榆木制成的,因为榆木一遇到水,表面就会卷起很多小倒刺来。

    把矿石粉放在木槽里,不断用溪水进行冲刷,石粉的密度轻,很快就被水冲走了,而矿粉的密度重,会沉在下面,被小木刺给阻拦住。

    冲刷多次之后,两千多斤的矿石,只剩下几十斤重的精矿粉了,金子就藏在这里面,不过金子之外,还有银、铜、铅、锌等伴生矿!

    第三步:把精矿粉倒入水银中,用力进行搅拌,金子的密度大,会沉入水银底部,而其他金属的密度轻,会漂浮在水银上面,这样就进行了分离。

    有人肯定问了,一群穷的叮当响的军户,那里弄来的水银呢?

    很简单,之前薛羽在山中找到过丹砂石,学名‘硫化汞’,只要加热煅烧一下,就能生成水银了。

    不过水银有剧毒,因此在操作过程中,薛羽严令军户们,人人都要戴口罩、带手套,每天工作结束之后,还要到溪水中清洗身体,不把皮肤搓红了不准出来。

    至于口罩,用多层的棉布缝制,手套则用山中兽皮制成,这些事情交给各堡垒的妇女们就行了,针线活可是她们的强项。

    第四步:把水银、金粉的混合物倒在棉布上,前者会渗透下去,后者则留在棉布上!

    最后把金粉小心的刮下来,放在坩埚中,用烈火进行煅烧,让其融化成金水,再倒入制作好的模具中,让金子慢慢的冷却成

    “成了,真的成了!”

    “薛小兄弟真是厉害,这么快就把金子提炼出来了。”

    一般金锭都是小船形状的,可是薛羽不喜欢,自己制作了一个小圆饼状的模具,待金子冷却成型之后,用铁钳夹了出来,放入一盆冷水之中。

    随着一阵白烟升起,一枚漂亮的小金饼就出现了,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黄色光泽!

    常言道:七青八黄九紫十赤!

    小金饼呈黄色,说明含金量在八成左右,以现有的技术条件,能提炼到这个地步已经很不容易了。

    “快把秤拿过来,称一称重量。”

    “笨死了,不是称猪用的大秤,要小一点的、精准一点的戥子!”

    ……

    “是,百户大人!”

    (戥子,又名戥秤,是中国古代称金银、药材等贵重物品的专用工具,体积小巧,精准度高。)

    很快的,有人拿来了戥子,乌木为杆、青铜托盘、白铜秤砣,由百户爷爷亲自操作,很快测出了小金饼的重量……一两一钱五分!

    “金子,上好的金子,我们炼出金子啦,哈哈!”

    “发了,这次发大财了,哈哈!”

    ……

    疯了,军户们疯了,小旗、总旗、百户官们全都高兴疯了,有的仰天长啸,有的又蹦又跳,甚至有人满地打滚,高兴的就像三岁的小娃娃!

    至于那个小金饼,更是在人们手中来回传递着,有人怕是白日做梦,还用牙齿咬了咬,一个人咬完下一个人接着咬,很快就布满了齿痕、口水!

    (小金饼:你们怕是做梦,咬自己手指头啊,干嘛要咬我?)

    有人肯定想了,两千多斤矿石,才提炼出一两多金子,这么一点点的含金量,至于高兴成这个样子吗?

    说实话,真心不少了。

    要知道,金子是一种稀有重金属,只要金矿石的品质达到了0.5克/吨,就具有开采价值了。

    而中国境内的金矿山,大部分品质都在5克/吨以下,一吨矿石里面含金十几克、几十克的富矿山,可是少之又少的。

    薛羽找到的这条矿脉,能从两千多斤矿石里面,提炼出一两一钱五分的金子(按照明朝的重量换算,大约43克左右),这绝对是一等一的大富矿了,军户们高兴成这样也就不足为怪了。

    更重要的是,军户们穷啊,一个正丁,每个月才半两银子的军饷,关键是还领不到。

    而大家在山上忙了一会儿,就开采出一两一钱五分金子,约莫折合九两银子,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操作越来越熟练,出金量还会大幅度增加的。

    以此类推,一个月是多少金子,一年又是多少金子?

    除了金子,在精矿粉里面,还有不少的银、铜、铅、锌……提炼出来以后,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呢!

    不客气的说,靠着这座金矿山,就足以让十个堡垒的数千名军户,过上衣食无忧、天天有肉吃的好日子了。

    “吼!吼!”

    “玉郎、玉郎……薛玉郎!”

    军户们快高兴疯子,先是以拳捶胸、仰天狂吼,而后把薛羽抬了起来,一次次的抛向空中,又都接住了,并喊出了‘玉郎’二字!

    (薛羽:接不住,我跟你们急!)

    在中国古代,玉郎是女子对丈夫或者情人的爱称,后来也泛指美男子,或者极为宠爱的人!

    军户们称薛羽为玉郎,这是拿他当成心肝宝贝看待了。ωωω.χ~⒏~1zщ.còм <

    就这样,薛羽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外号:薛玉郎!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