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大赦(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能回到本地,只能被官府安排在指定的区域生活,有十年的观察期,如果安分守己就能获得与普通百姓平等的权力。

    这些人中有想参军的也可以安排进军队,但也需要进行一定的考核才行。

    要知道以前大赦都是皇帝才能做的事情,没想到秦华居然做这种事情,这让凉州的一些有心之人直接将此事告到了长安。

    可惜献帝根本就不可能收到他们的报告,董卓因为想要拉拢秦华,对于这份情报也是一笑置之。

    倒是李儒却对秦华的这个举动感觉很有兴趣,他不知道为什么一个凉州牧会突然想要大赦。

    这其实是秦华增加人口的一项政策。

    凉州人少,虽然之前他黄巾之后已经吸收了十数万的人加入,在董卓为祸关中时也有数万人口加入凉州,但是依然还是太少。

    秦华想要增加人口只能用一些偏门。

    借着自己大婚之时大赦凉州囚犯,又让新来的流民与他们混居。

    同时下达政策鼓励生育,生一子,每年可以领到官府发放的大米两斗,肉食两斤,铜钱一百,布匹一丈。

    而且是多生多的,上不封顶。

    男子满三十岁如果还未结婚就要受到惩罚,轻则罚款,重就要发配充军。

    当然秦华不可能让他们加入正规军,而是前往边境以及西域那些驿站担任守军。

    除此以外,孩子多的人家还能获得更多的耕地,同时还有减免赋税等一系列的优惠活动。

    教育的事情依然不能放下,原本的公塾早已不堪重负,秦华就开始鼓励建立私塾。

    私塾和公塾不同,私塾不算牧府建立的,所以不能通过官府的公告栏招募学生,但是他们的收入全归自己所有。

    而那些建立私塾的人大多是本地的名士,名声在外,倒也不用担心生源。

    至于秦华给他的补贴就是可以免费提供房子给他们作为学堂,但是一旦他们不在办私塾,房子还是要收回的。

    不过这样也已经足够了,虽然大户人家的孩子大多都进了公塾,但是私塾的生源并不缺,这些私塾的教师只要有秦华提供的学堂就能有一份不错的收入。

    除此之外,秦华也开始在凉州修建道路。

    凉州本身是有官道的,对于商队的行走倒是不是难事,但是许多官道都已经年久失修,就需要官府将他们重新修整一下。

    而且官道的数量并不多,对于一些小村庄来说,更是连一条像样的道路都没有,于是秦华就开始号召各地百姓自行修整道路。

    只要修整的道路符合检验的标准,官府就能适当的减免当年该村庄的赋税。

    秦华倒不是不想自己派人去做这些事情,只是现在凉州各地都在垦荒,实在没有足够的人手。

    如果强行征召,必然有损民心,即使这件事情对他们来说也是非常有益的。

    现在秦华只能主要修整那些官道而已,而且其中的主要劳力还是大赦之后才进行犯罪的囚犯。

    征召的民夫并不多,加上民夫需要支付酬劳,秦华暂时也不想进行大动作,只能一步步的来,先将原有的官道休整一遍,再开始建设新的官道。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