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才女、花魁、三位帝姬(下)(求订阅!)(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务高,您应该出面召集众臣商量对策,说不定大家能想出什么好的主意来。”

    其实——

    萧普贤女对耶律延禧更失望,不,可以说,对耶律延禧恨之入骨。

    这可不仅仅是因为耶律延禧昏庸无道,将大辽帝国败坏到了这种程度,里面其实还有其它原因。

    耶律淳的王妃于十一年前过世,耶律淳于是于九前年娶了当时的辽国第一美人也就是十七岁的萧普贤女为续弦。

    不想,耶律延禧看到自己的婶娘年轻貌美,竟然动了歪心思,想要与之苟且。

    可萧普贤女是一个极为心高气傲的女人,曾立志非英雄不嫁,因此她根本就看不上耶律延禧,对耶律延禧的暗示,不仅不回应,还写诗暗讽耶律延禧昏庸无耻。

    耶律延禧大怒,于是便以萧普贤女的弟弟萧敌里与耶律章奴谋叛为由,将萧普贤女囚禁在辽上京。

    后来辽上京失陷,耶律延禧又将萧普贤女囚禁在辽中京。

    直到前不久,萧普贤女才趁辽中京混乱之际逃出了辽中京,然后逃回到燕京,与耶律淳团聚。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场大变故,萧普贤女可能至死都得是耶律延禧的阶下囚。

    萧普贤女又说:“现在国家还没有灭亡,可皇帝竟然找不到了,这不是荒唐吗?如此下去国运岂能久远?”

    耶律淳点点头,说道:“你说的有道理。”

    尔后,耶律淳抬头望了望窗外,只见窗外夜色茫无涯际,既没有月光也不见星光,天地之间一片昏黑,浓浓的黑色最让人感到压抑,悲凉、感伤、慨叹、怅惘混合在一起搅拌在一起,涌上了他的心头。

    此时,辽国汉人(南府)宰相李处温家的密室中,有三个人正在秘密策划一件大事。

    这三个人分是:李处温,李处温的族弟李处能和他儿子李奭。

    李处温身材瘦小,短小精干,双目炯炯有神,他低声说道:“我已同萧干联络好了,都同意拥戴燕王为帝,明天一早,大家都到燕王府去劝燕王登基。”

    “大石林牙是个什么态度?”李处能问。

    李处温笑笑,道:“就是他最先提出来的拥立燕王为帝,他那里完全没有问题……就是张琳,我还没有跟他说。”

    张琳原来也担任过南府宰相(地位相当于现在的蔡京),后来是沈州城守军统帅,因丢失沈州城池受到群臣抨击,从那时开始萎靡不振。

    耶律延禧在离开燕京之前,曾安排张琳与李处温一同协助耶律淳守卫辽燕京,因此,张琳算是现在的燕京城中掌权者之一,也算是耶律延禧留在燕京城中看着耶律淳的人。

    李处能说:“立即去把他请来,今夜就跟他讲明,以防滋生事端。”

    李处温点点头,派李奭去请张琳过来。

    不一会儿,又高又胖的张琳就跟在李奭身后走进密室。

    张琳一看室内气氛,就预感到了李处温在密谋策划的是什么事情。

    李处温开门见山道:“我们打算拥戴燕王为帝,你以为如何?”

    张琳略一沉吟,说:“摄政即可,何必登基?”

    李处温语气坚定不容置疑的说:“今日之事,天意人心已定,谁都不能改!”

    张琳默然不语。

    第二天早晨,李处温、萧干、耶律大石、李处能、李奭、左企弓、虞仲文、康公弼、曹勇义等蕃汉百官、诸军头领、僧人道士以及父老乡亲等数万人,陆续汇聚到燕王府大门外。

    李处温、耶律大石和萧干代表番汉百官走进王府,请耶律淳到大门外接受百官朝拜之礼。

    耶律淳坚辞不受。

    耶律大石说:“现在大辽就好比一艘大船,没有了舵手船怎么航行?如果您不肯当这个舵手,这艘船很快就要沉了,您忍心看这一船人都落海而亡吗?”

    萧干道:“燕京府中,您是大辽帝室中最有威望的人,您登基称帝,顺天意,称民心,请勿推辞,大辽已别无选择!”

    李处温说:“登基并非篡位,唐朝安史之乱时,皇帝李隆基逃离长安,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为帝,然后他组织力量,终于平定叛乱,恢复大唐河山,现在大辽也面临同样的形势,您若不登基,百姓何归?”

    听了三位大臣的话,耶律淳沉思不语。

    其实,耶律淳与这个皇位还是有些缘分的,在这之前他至少曾有两次登基的机会。

    一次是,辽道宗的儿子昭怀太子获罪被杀后,辽道宗曾有意立耶律淳为皇位继承人,但后来他又打消了念头。

    另一次是,几年前耶律章奴与耶律淳的妻弟也就是萧普贤女的弟弟箫敌里密谋废掉耶律延禧,立耶律淳为帝,但耶律淳并不接受,他审时度势,将妻弟箫敌里等人斩首,并将首级送给了耶律延禧——耶律延禧也借题发挥将萧普贤女囚禁在他身边。当时,耶律淳为了民族大义,而选择默认了此事,并没有为萧普贤女开脱,甚至默认了将萧普贤女送给耶律延禧。

    耶律淳在李处温、萧干、耶律大石陪同下走出大门。

    这时,守候在大门口的李奭,迅速将一件赭色袍子(辽国黄袍)披在了耶律淳身上。

    台阶下的番汉百官和数万名百姓都一起山呼朝拜,热烈庆贺。

    耶律淳惊骇不已,再三推辞不得。

    望着眼前跪在地上不肯起来的数万官民,耶律淳最终只好点头答应,但他心里感到有些愧疚,觉得他自己这样做对不起侄子耶律延禧。

    对耶律延禧早已失望透顶的民众百官,可不管这些,他们为耶律淳上尊号,称耶律淳为天锡帝(宣宗)。

    天锡帝耶律淳任命李处温为太尉,萧干为北枢密院使,耶律大石为西南路都统,左企弓为司徒,曹勇义知枢密院,虞仲文参知政事,张琳为太师,李处能直枢密院,李奭为少府少监,驸马都尉萧旦知枢密院事等,封萧普贤女为德妃,改怨军叫常胜军,任命郭药师为都总管,改元建福并实行大赦,降天祚帝为湘阴王。

    这个政权就是北辽。

    从此,辽国一分为二。

    名义上。

    天锡帝耶律淳拥有燕、云(目前云地还有部分地区在北辽的管辖下)、平州路(平滦营三州)以及上京、辽西等地。

    而天祚帝耶律延禧则拥有沙漠以北的西南路(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和西北路(蒙古乌兰巴托以西)招讨司诸蕃部族。

    耶律淳一继位,立即就遣使去向金军统帅完颜斜也求和,表示只要金军停止进军,愿意做大金的属国。

    完颜斜也回信说:“你身为统帅,统领大军,寸功未立,却想占据孤城负隅顽抗,这能有出路吗?我主有令,凡是归顺之人,都可以给官做,凡是不归顺之人,将举兵讨伐,你想怎么办?千万不要执迷不悟,心存侥幸。”

    耶律淳又派人去咸州向完颜阿骨打求和。

    完颜阿骨打给耶律淳下达了一份诏书,说:“你是辽国近亲,位居将相,不能与国存亡,却窃据孤城,僭称大号,若不降附,必有你后悔之日!”

    看完诏书,耶律淳口吐鲜血,差点昏倒。

    这时,李处温建议:“看来与女真人已无法讲和,咱们应遣使去宋国,一来向宋主说明登基缘由,二来向其表示可免除岁币,甚至可以将西京宋国已经占领的几州割让给宋国,永结同好,如果能取得宋主支持,合咱们两家之兵,一定能将金人撵回辽东,甚至将其剿灭。”

    耶律淳于是派遣知宣徽南院事萧挞勃也、枢密副承旨王居元充告谢使,出使宋国。

    两位使者出了燕京城南下,过白沟河,来到宋国白沟驿站。

    雄州知州和诜其实已获悉耶律淳称帝之事,但他没想到,耶律淳这么快就派来了使者。

    和诜立即上奏,并请萧挞勃也和王居元暂住白沟驿站等候圣旨……

    ……

    ……

    PS:今天也只有这一章,抱歉,明天尽量恢复两更。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