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 便宜行事(求订阅!)(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nbsp;  王黼也知道,蔡仍的确兵力不足。

    犹豫了一下,王黼试探道“要不然,咱们改变原来的作战计划先收复云地?”

    不想,赵佶果断摇头道“不可。”

    还是那话,在赵佶心中,云地只是锦上添花,并不是必需要得到的,赵佶势在必得的只有燕地那个华北平原的咽喉,那个最适合大宋的边疆。

    因此,赵佶是绝不会因为形势变了而动摇的。

    王黼想了想,道“那就只能将选择权交给冠军侯了,让他视形势而定。”

    赵佶的眼睛顿时就是一亮,他心道“这个好!如果蔡仍能以五六万人马就为朕收复云地,那固然好。如果蔡仍因为人马数量不够,而无法收复云地,保持住现状,等待进一步的机会,也不错。如果蔡仍守不住云南退回到河东,虽然可惜,但也不是不能接受的。如果女真人问责……朕还可以将责任全都推到蔡仍身上……”

    越想,赵佶越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于是乎,赵佶也不跟别人商量,就御笔亲书了四个字“便宜行事”,然后派人给蔡仍送去了。

    ……

    一直到二月底,蔡仍才终于将自己想要运去云地的东西全都送到了应州。

    至于赵宋朝廷后续运的粮草和物资,蔡仍实在是等不了了,只能留下陈遘和胡世将继续往云地运送粮食和物资。

    不久,蔡仍便率领金吾中军和金吾右军、金吾后军来到了蔚州。

    蔡仍没有先去云南的核心应州,而是先来蔚州,那是因为蔡仍是打心底里对蔚州最不放心。

    应州和朔州都是经历过公审、分田分粮、诉苦教育的地方,在应州和朔州有很良好的民众基础。

    这从应州和朔州的民众很积极响应号召积极的跟从仇悆、郭永等人种地和恢复生产就不难看出。

    如果说,这还不够明显的话,两地各有一万多人踊跃加入金吾军成为金吾军的新兵,也足以说明蔡仍一伙在应州和朔州取得的成功。

    只有主动投降蔚州,准确的说是蔚州城里的人,表面上跟蔡仍派去的人客客气气的,背地里却是串联不断,很不让蔡仍放心。

    不只蔡仍不放心,蔡仍手下的文官们也无不担心,甚至,杀性较重的包康等人,见蔚州城中的人如此不识抬举,都劝蔡仍在蔚州城中也搞公审,杀掉那些“罪大恶极”的人。

    用刀剑或者用弓矢或许可以打败一个民族,但是要想征服一个民族的灵魂,却绝非刀枪剑矢能做到的,尤其对方还是一个有过辉煌历史的强大民族。

    所以,不能靠杀戮征服这个世界,除非你能将所有人都杀光。

    有人可能会说,那就将他们杀得一干二净好了。

    说这话的人可能不懂,屠戮能威慑一时,却不能威慑一世,更不能震慑永远。

    就像大蒙古国,它屠戮了四分之一个世界,可它却连一个民族都没有彻底征服,仅仅五十三年就解体了,只经历了两代帝王。

    (大蒙古国和蒙古帝国不同,铁木真被推举为大可汗标志着大蒙古国的诞生,铁木真及其子孙在对外征战的过程中,在被征服地区建立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四大汗国的统治者在血统上均出自“黄金家族”,又同奉大蒙古国为宗主,这个时期是大蒙古国时期,等到蒙哥死了以后,四大汗国都获得了实质上的独立,与元朝之间互不统属,并且战争不断,那时候大蒙古国就已经解体不存在了,所以,大蒙古国只存在了五十三年,经历了铁木真和蒙哥两代帝王。)

    而且,大蒙古国存在的时候,内部战乱不断,叛乱几乎就没有停止过,铁木真和蒙哥一直到死都在征战和平乱,几乎没怎么休息过。

    相比较而言,大英帝国打抚相结合的做法就要好得多,存在的时间长得多,内部稳定得多,地盘也大得多,并且很多它所征服的国家和民族一直记得它的“绅士”,比如印度。

    当然,大蒙古国有诸多不如大英帝国的地方,也不光是因为大蒙古国是靠杀戮威慑其他民族,还有很多客观因素存在,比如,它境内地形复杂,交通落后,民族众多,社会发展水平不一,语言、文化传统各异,因此它根本不可能实现完全统一,从它诞生的时候,就无法避免瓦解崩溃的命运。

    总而言之吧,蔡仍不觉得只凭杀戮,就能征服世界。

    因此,杀戮从来就不是蔡仍唯一的选择。

    所以,一离开太原,蔡仍就来到了蔚州……

    ……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