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淘弄(求订阅!)(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都用在了运输上。”

    赵佶也知道,蔡仍能取得这场大胜的背后一定是付出了很多。

    王黼接着说道“而且,不光冠军侯要粮食、物资,童宣抚也要,若是顺利收复燕地,还要粮食和物资来稳定燕地的形势,所以朝廷势必要建立一个稳定的输出通道。”

    赵佶一想也是,便问“那爱卿有什么主张没有?”

    王黼道“物资不必多说,只要启动封椿库,就全都有了,粮食……咱们大宋有粮,只是没钱,所以才无法将粮食送去燕云,嗯……臣有一法可解决缺钱的问题。”

    对于宋神宗当年留下的那个关于收复燕京的遗嘱,也就是收复燕云者王,王黼当然也知道,他也有当王这个梦想。

    王黼心想“若是我能收复燕云,我的成就肯定会超过蔡京那个老匹夫。”

    而想要收复燕云,必不可少的就是有钱。

    对此,王黼有很清楚的认识。

    从王黼取代蔡京上台之后,赵宋朝廷的财政收入从表面看的确不少,可支出也实在是太庞大了,难免捉襟见肘。

    虽然王黼精简了一些机构,裁汰了一批冗员,但成效并不很显著。

    如果一旦正式对辽开战,所需费用物资,的确不可计量。

    王黼从很早以前就开始绞尽脑汁苦苦思索,寻求对策。

    王黼有一个幕僚,名叫张世礼,与王黼是老乡,都是开封相符人,年龄比王黼大十几岁。

    有一天,张师礼见王黼闷闷不乐,便问道“相公好像有心事?”

    王黼便将赵宋朝廷目前财政困难跟张师礼说了。

    张世礼听罢,嘿嘿一笑,说“这有何难?下官有一个办法,不知相公可否采纳。”

    王黼眼睛一亮,连忙问道“说出来听听。”

    张世礼说“收复燕京,乃我大宋举国之大事,大宋全体子民都应该出力。如果不能出力,那就应该出钱。从全国范围内,按照人头收取免夫钱,这不就成了?”

    王黼顿感豁然开朗,称赞说“高见!”

    今日,王黼所说的办法,其实就是这个免夫钱。

    听了王黼的建议后,赵佶有些犹豫“这不就是募捐吗?百姓能人人出钱吗?”

    王黼说“这与募捐有所不同,这跟收税有些相似。为保证专款专用,臣建议,在三省设置一个专门机构,就叫经抚房,全权处理收复燕京所需军费问题,不用枢密院过问,由臣本人亲自掌控,以保证北伐所需一切费用能及时到位。”

    所谓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作为中央政府机构,三省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其组织形式和权力范围,在发展过程中也各有演变——尚书省产生于东汉,当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则形成于三国时期。到隋朝,三省才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构成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三省在唐朝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长官叫中书令。门下省是审核机构,长官叫侍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长官叫尚书令、左右仆射、左右丞等。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长官称为尚书。三省六部制是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系统。

    但北宋初期的政权体制与隋唐有些差别——三省名存而实亡。在宋神宗元丰改制以前,北宋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二府即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别掌管政务和军事。中书门下又叫政事堂、东府,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枢密院又叫西府,长官称枢密使,又称枢相。三司即户部司、度支司、盐铁司,三司号称计高官官称三司使,又称计相,主管全国财政。这样,政、军、财三权独立,互不统属又相互制衡,他们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如果说,三省六部制是从程序上对相权的削弱,那么二府三司制则是从实体上对相权的消弱,目的都是加强皇权。

    到了宋神宗亲自主持官制改革,撤销中书门下,恢复唐初的三省制度,将朝廷政权体制变为三省一枢密院制。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是首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是次相,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为副宰相。三省既掌管政务又掌管财务,枢密院依然主管军事。

    政和年间,蔡京担任太师,将尚书左右仆射改称“太宰”和“少宰”,他自己则开创了总领三省的先例。

    而现在,总领三省的便是少师王黼。

    应该说,成立经抚房是王黼的一个创举。

    赵佶很喜欢带有创意的提议,这可能与他的思维中广泛散布着的艺术细胞有一定的关系。

    而在政治决策中,如果掺进去艺术思维,其结果恐怕会很危险。

    在得到赵佶的同意后,王黼马上开展工作。

    王黼的工作作风也是雷厉风行,他迅速向全国各路府州下达指令,要求他们限期完成免夫钱的征集,并派督查官员下去,对各路府州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严格考核,与官员的政绩和升迁挂钩。

    不久,六千二百万缗钱,便陆续转入经抚房。

    蔡仍要的粮食和物资终于在数十万民夫的押送之下开始北上……

    ……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