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收复燕云统帅(上)(求订阅!)(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李邦彦分析道“蔡仍的官职虽然不高,但势力不小,关键是,阴差阳错之下,被他占据着大势,如今收复燕云一事,少他不得,这种情况下,他要阻止郓王北上,还是有很大的希望的。”

    耿南仲随后分析道“蔡仍背后有蔡太师,还有蔡少师、高太尉等错综复杂的势力,他如果全力出手,他的保证,还是可以相信的。”

    赵桓道“如此,也不需冠军伯现在就明确站在咱们这边了,等他统兵北上收复燕云回来,再明确站在咱们这边,应该会更好。”

    不想,李邦彦却言之凿凿的说道“他拿不到统帅的位置。”

    李邦彦此言一出,所有人都看向李邦彦,吴开更是直接问道“拿不到吗?可西军不是暂时出动不了吗?”

    李邦彦笑而不语,然后拿起酒壶,继续自顾自的喝了起来……

    ……

    因为想要催促西军尽快集结,赵宋朝廷在旬日以内,连续向西军统帅部发出七块御前金字牌,传达了同样的命令,而且语气一次比一次更加严峻,最后一道命令中竟有“届期大军不能开抵雄州,贻误戎机,惟都统制种师道是问”的话。

    御前金字牌只有在传递十万火急军报时,才能应用,一昼夜之间要走六百里,使人手捧金字硃红牌,每过一个驿站,就要换匹好马,疾驰而过,势如电光——历史上岳飞接的那十二道金牌就是这种金字牌。

    赵宋朝廷在旬日之内,连发七使,急于用兵的心情,可想而知。

    然而——

    赵宋朝廷再催也没有用。

    熙丰将兵法军制改革后,到赵佶这一朝时,宋朝在西北的正规军兵力约为五十余将。

    所谓的将兵法,就是打破原有的禁军,厢军,蕃军的编制,统一整编为系将军。

    以“将”为基本战役指挥单位,每将的兵力理论编制从一万到三千不等,平均当在五,六千左右。

    但宋朝军队的空额现象十分严重,大多数部队还不到其理论编制的三分之二。

    以此推断,赵宋王朝最强大的西军的正规兵力,多说也就二十万。

    (除了系将军外,陕西还有大量的乡兵、弓箭手等准正规军,其数量甚至超过正规军。与内地乡兵的乌合之众不同,西北乡兵的战斗力很强,他们粗犷彪悍,吃苦耐劳,很多人是同县同乡,甚至是同族同村,他们的社会关系密切牢固,战斗非常勇敢、顽强,不怕牺牲。

    不过,这些乡兵、弓箭手等准正规军通常不会离开西北作战,他们只会在家门口抗击西夏——对于他们来说,抗击西夏就是保卫家乡,因而参军打仗的积极性和热情很高,可要让他们离开西北去别的地方作战,那就想也不用想了。

    所以,这些乡兵、弓箭手可以不算在西军之内。)

    而这二十万西军中,还包括五万胜捷军。

    如此一来,真正能出动的西军,其实只有十五万。

    不久之前,赵宋朝廷为了收复燕云调走了胜捷军和五万西军。

    结果,这十万大军根本没有北上,而是南下打方腊去了。

    这一仗下来,胜捷军和西军共折损了六七万,还被蔡仍挖走了数千。

    等西军回到西北,种师道一统计,出去五万,回来不到两万——胜捷军根本就没有回到西北。

    再加上原来剩下的西北禁军,能调动的西军,只有十一二万。

    这种情况下,你让西军怎么出动,怎么北上收复燕云?

    退一步说,西军如果真的出动了,你让谁来守卫西北六路?一旦西夏趁机出兵横山地区,你让谁来抵挡?

    更关键是,西军自种师道以下很多人都反对出兵收复燕云。

    种师道在接到赵宋朝廷下的集结令之后,立即将西军难以立即集结的实际情况上凑给赵宋朝廷,并且还明确反对北上收复燕云,他凑章中有这么一句“今举军巡边,招纳燕京,恐怕不会轻而易得。现今辽国遭到女真人重创,这就好比邻居家遭到匪劫,咱们大宋不仅不去搭救,反而上前分抢其屋内之物,此非仁义之举。况且军队师出无名,恐有所失。”

    在这样的情形下,西军想要在半年内集结起来,几乎就是不可能的。

    接到种师道的凑禀之后,赵佶无奈的看向童贯,道“西军无法在短时间内集结,怎么办?”

    童贯知道,赵佶这是希望他作出一些让步,让蔡仍先带兵前往河北前线,先由蔡仍来主导收复燕地一事……

    ……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