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不能不重赏(求订阅!)(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秀州打了一个大胜仗,他心中的悲伤立即一扫而空,连忙跑去垂拱殿一探究竟。

    其实——

    真正让赵佶牵肠挂肚的,不是邓洵武和安妃的死。

    北宋王朝有一亿多人口,赵佶要什么样的臣子和美人得不到?

    真正让赵佶牵肠挂肚的,只有聚众百万占据北宋王朝经济命脉的方腊暴乱。

    这可是有可能推翻他们老赵家统治的存在,这才是最要命的。

    因此,正月初六那天,赵佶便装轻车来到城门外,亲自给童贯送行。

    当时,赵佶甚至紧握着童贯的手说“童爱卿,东南之事就全都交付给你了,遇到不得已时,你可以朕的名义发布命令。”

    赵佶当时那话的意思很明确,这等于授予童贯皇权。

    由此可见,赵佶有多重视方腊起义一事。

    可以说,自从知道方腊聚众百万叛起的这些日子里,赵佶几乎夜夜失眠,憔悴不堪——方腊暴动打乱了他出兵北伐收复燕京的战略部署,也破坏了他的良好心绪,让他无数次在想“怎么好端端的,大宋突然间就叛乱四起了?”

    不夸张的说,最近这段时间,赵佶一直都是在焦虑中渡过……

    赵佶甚至忍下他对艺术的追求主动撤销苏、杭造作局和停运花石纲,罢黜朱勔父子兄弟的官职,暂停修建艮岳,妄图以此松懈义军的斗志,进而取得东南一战的最终胜利。

    所以,得知蔡仍首战告捷,并且还打了一个大大的大胜仗,赵佶立即就迫不及待的来到垂拱殿,然后急冲冲的对给他带来捷报的高俅说“快将蔡仍爱卿送来的捷报拿给朕看!”

    高俅立即双手捧起蔡仍派人送来的捷报小跑着送到了赵佶面前。

    赵佶接过捷报一看,“……臣于正月初十凌晨到达秀州,听当地人说叛匪南路元帅方七佛正率领七万匪军攻打秀州城形势危急,臣当机立断派遣手下将领杨再兴统领两营马军前往秀州城增援,随后在兴德军代统领刘锜的建议下,臣又派遣臣手下将领王德、杨沂中等率大军前往秀州城增援,午时左右,臣派去的五千大军,与正在攻打秀州城的七万叛匪狭路相逢,一战而胜,后在陈遘陈大人及秀州将士的协助下,全歼了这七万叛匪,生擒活捉了南路元帅方七佛,此一役,我金吾军共斩杀六千八百多叛匪,击伤一万七千三百多叛匪,俘虏了两万多叛匪,缴获战马数千、兵甲数万……”

    读着读着,赵佶心中的大石终于慢慢放了下来,他多日的压抑,一扫而空,他边走边道“五千胜七万,那五万就能胜七十万,十万就能胜一百四十万,那即便方腊那叛贼能壮大到两百万,朕派去的十五万大军也能轻松将之剿灭!”

    高俅笑道“官家,账不是这么算的,毕竟,不是谁都像蔡仍这么能干,不过,照方腊叛匪目前所展现出来的战力来看,应该不难剿灭。”

    赵佶笑道“对,不是谁都像蔡仍这么能干,蔡仍可是朕的冠军侯。”

    见赵佶龙颜大悦,高俅趁机道“官家,此次首战大捷可谓极其关键,官家这两日一直忙着安妃的葬礼,可能都没注意到,上元节到了。”

    北宋一朝最盛大的节日就是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

    北宋如此重视元宵节是有原因的

    首先就是因为北宋皇室的重视——赵匡胤率先下令延长上元节的时间(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共五天)。赵光义也号称“独喜上元”。后来宋朝皇室,在上元节这一天,都会到皇城的宣德门观灯,与民同乐。赵佶也有一首《满庭芳·寰宇清夷》,将“元宵游豫”之时,城中处处“罗绮缤纷。欢声里,烛龙衔耀,黼藻太平春。”之盛景描写得淋漓尽致。

    另一个原因,则是宋朝号称是“近世前夜”,它的经济之活跃繁荣,和文艺复兴后工业革命前的西欧差相仿佛,宋朝城市大发展,城市中“坊墙倒塌”,进入市民时代,城市中的居民开始有了发达的夜生活,而元宵节,其实是很符合城市居民生活需求的。

    所以,宋朝人很喜欢过元宵节,不仅首都东京汴梁城的元宵观灯十分壮丽,全国所有的城市,在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这五个晚上,也是张灯结彩,全民狂欢。

    经高俅这么一提醒,赵佶才想起来,到上元节了,他问“今天是正月初几?”

    高俅答道“正月十四。”

    赵佶诧异道“都十四了,为什么没有人……”

    说到这,赵佶就已经明白了,为什么没有人准备过节的事,还不就是因为方腊起义、因为日食、因为邓洵武和安妃突然去世,因为最近北宋王朝霉运缠身,大家全都生活在担忧之中,才无心过节的。

    高俅见赵佶明白了,道“所以臣才说此大捷来得太及时了,他能振奋咱们大宋已经低落至极的士气,官家也可以以此大捷为由命人大办上元节,给民众以信心。”

    赵佶一听,道“不错,不能让民众认为我大宋往昔不再,要让民众知道,我大宋的统治一定会千秋万代!”

    赵佶当即就传令下去“将前线大捷传扬下去,着礼部,立即操持上元节,告诉蔡翛,能办多大给朕办多大,朕今夜要与民同乐!”

    高俅大拍马屁道“官家圣明!”

    故意迟疑了一下,高俅又道“官家,蔡仍值此关键时刻立此大功,不能不重赏啊。”

    ……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