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焉知我今后不能权势滔天(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北禁军由于宋辽和议,澶渊之盟签订,宋辽之间漫长的边境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长年无战事,战斗力更是不值一提。

    反观西北禁军,即童贯口中的西军。

    也许放在历史上,西军的战绩并不怎么样。

    但是在北宋,西军可以说是宋王朝的顶梁柱,撑起了北宋的国防,尤其是北宋后期。

    西军主要分府州折家,麟州杨家,青涧城种家,等等,他们能苦斗,敢牺牲,冠绝天下,天下闻名,而且世代相承,与“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普通宋军比战力确实要高出很多。

    陕西四路从大范老子范雍开始经营起,强兵之名,已垂近百年,西军除四路正军,其他不管蕃兵,强壮,弓箭社,与西夏、青唐诸羌纠缠百年,是一支敢于深入瀚海戈壁千余里做野战为大宋开疆拓土的军队!

    陕西诸路,一家数代都为西军效力,男子活不过三十,一堆寡妇同处而居的景象,比比皆是。

    这样的军队,自然有其骄傲和传统,秦陇之士,汉风唐韵重义轻生并不稍减。

    史家对于王安石变法的内容颇多争议,然而有一点却是不容否认的,王安石变法的最大成就不在经济和政治上,却在军事上。

    从王安石变法开始,宋朝军事改革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军事改革就成为了变法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宋朝西北军镇是王安石变法的“特区”,西北军队拥有了独立的指挥权与统兵权,士兵的作战素质和将领素质也随着变法的深入而日益提高,终于渐渐扭转了宋朝在宋夏战争里的被动局面,并为宋朝打造出一支难得的精锐之师。

    这支北宋后期唯一有战斗力的精锐之师,世代居于地处四战之地的故乡,北宋依靠他们常年进行着对西夏的战争,战力高涨,实战经验远胜中央和河北两支禁军,而且战果斐然。

    作为这支精锐之师的掌控者,童贯完全有资格鄙视中央禁军和河北禁军的。

    王黼也清楚,中央禁军和河北禁军远远无法跟西军相比,因此他顺着童贯的话说道“太傅所言极是,若非赶上收复燕云在即,只需西军派一支偏师去五马山就能剿灭这伙叛匪,只可惜正好赶在了这个当口,所以咱们小不忍则乱大谋,不妨先招安了这伙叛匪,等大事既定,再慢慢炮制他们也不迟。”

    童贯也不是不懂大局的人,而且收复燕云一事就是他最先提出的,这也是他此生最大的政治抱负,因此,他自然不能因小失大,他只是看不起中央禁军和河北禁军的战力罢了,现在,王黼已经给他台阶了,他也就坡下驴道“少保此言不错,开战在即,却不宜节外生枝,而且这伙叛匪所在之位置离边界并不算远,若是让他们作出什么妖来,那的确有可能会坏到咱们大宋的百年大计。”

    (就在不久前,赵佶正式下诏,任命王黼为少保、太宰兼门下侍郎,王黼正式成为宰相。赵佶还赐给王黼一座豪华住宅,坐落在西城汴河北岸,环境幽雅,风光秀美。王黼新宅中所需各种用品,无论大小,都是由开封府尹用公款给他办理的。乔迁新禧之日,赵佶令宫廷教坊乐队去给王黼搬家奏乐,车队浩浩荡荡前进,京城百姓都夹道观看,轰动一时。也是自那时起,蔡京的时代彻底结束,现在已是王黼的时代了。)

    见自己的两位重臣全都同意招安宋江义军,赵佶道“那就招安吧。”

    沉吟了一下,赵佶又道“只是,黄潜善、梁方平他们想让蔡仍去招安,这妥当吗?蔡仍才多大?”

    王黼道“官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蔡仍虽然年轻,却是天生善战之将,这伙叛匪有一半是被他剿灭的,因此,唯有他去招安,才能震慑住这些胆大包天的叛匪。”

    赵佶诧异道“蔡仍这么能打吗?”

    童贯也道“臣特意看过蔡仍打过的几场战役,打得不错,尤其是张良山一战,他打得很巧也很好,的确是一个懂兵之人,至少是中央和河北两军中少有的能战之将。”

    顿了顿,童贯又道“去招安之人得是蔡仍这种能战之将,这才有威慑力,才不会让叛匪小觑了朝廷,至于年纪轻嘛,也不算什么,西军当中有太多太多十七八甚至是十五六就成名的猛将,也无人敢小觑他们,战场上永远都是用战绩来说话的。”

    站在一旁始终没有吭声的梁师成,看了童贯一眼,心道“这只老狐狸怎么会为蔡仍说话?难道……他想捧杀蔡仍这个很有潜力的中央禁军将领?”

    赵佶不是梁师成,不会去想童贯有捧杀蔡仍意思,见王黼和童贯都赞成让蔡仍去招安,他也就没多想直接同意了梁方平的奏请由蔡仍去招安宋江义军……

    ……

    ……

    求收藏,求推荐票,求加书单,求新书投资,求帮忙推广一下,求求求!!!

    dasongxiaotu0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