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 万事俱备(求订阅!)(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

    重新布好防御设施之后,童贯才回京,然后向赵佶汇报说:郭药师练兵有术,力能抗掳,忠义可嘉,绝无异图。

    同时,领枢密院事的蔡攸也因为对郭药师印象不错,而向赵佶保证:郭药师绝对没有问题,大可放心使用。

    赵佶这才打消了对郭药师的疑虑。

    赵佶后来又接到一些奏报,说郭药师与金人私下有所接触,提醒赵佶要引起注意。

    可赵佶对于这些奏报,全都不予重视,搁置一边。

    ……

    白时中、李邦彦和蔡攸联合起来挤兑蔡绦的目的,是用蔡绦来逼蔡京让出宰相之位,他们希望蔡京能自动辞职。

    可蔡绦被勒令停职了之后,可能是蔡京太留恋宰相这个位置了,也可能是执政经验丰富的蔡京太想要靠他自己的力量挽救大宋了,总之,蔡京根本就不提主动请辞一事,依旧厚着脸皮赖在宰相之位。

    赵佶对蔡京迟迟不肯上表交权,也有些不满,他觉得不能再这样等下去了。

    宣和七年四月,童贯刚从燕京回朝,赵佶便命童贯与蔡攸一起去蔡京家,令蔡京上章谢事。

    这天,童贯与蔡攸来到太师府邸说明来意,蔡京连忙置酒招待,酒宴刚开始蔡京便哭着说:“上何不容京数年?当有相谗谮者?”

    童贯回答说:“不知也。”

    蔡京又说:“京衰老宜去,而不忍遽乞身,以上恩未报,此心二公所知也!”

    左右之人闻听蔡京连儿子蔡攸也尊称为“公”,皆窃笑。

    虽然蔡京为了继续当宰相,都管他自己的儿子叫“公”了,但这仍然不能改变赵佶罢免蔡京的决心。

    见他是怎么也不可能再赖在宰相之位了,蔡仍才在极度不甘之下写下了辞职书,辞去了宰相之位。

    蔡京这次出任宰相只有短短四个月,最后黯然下台。

    ……

    五月五日,赵佶以童贯收复燕云十六州和平了高托山等叛匪之乱为由,下达诏书让大臣们议赏封童贯为广阳郡王。

    六月六日,赵佶正式颁布诏令,太师、豫国公童贯,依前太师、领枢密院事、河北河东陕西宣抚使,进封广阳郡王。

    在此之前,宋朝异姓非外戚,无封王者。

    在蔡京主政初期,为“持绍述之说”的政治需要,蔡京曾建议赵佶封王安石为舒王,后来何执中又被赵佶封为清河郡王,但他们都是死后追赠的。

    活着进封为王的,除了可以不必考虑的蔡仍,就只有童贯了。

    这在宋朝绝对是史无前例的。

    而且,童贯不仅是一名军事统帅,他还有一个特殊身份——宦官。

    而宦官封王,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三人——另外两位是冯翊王宗爱和博陆王李辅国。

    封童贯为王的理由,赵佶在诏令中说得很清楚,那就是童贯收复了燕云十六州和平了高托山等叛匪之乱。

    可问题是,童贯率军进驻燕京是在宣和五年,为什么当时不封童贯为王,过后还让童贯致仕,现在却在时隔两年之后又要大张旗鼓地以童贯收复燕山为由封童贯为王呢?

    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此时,赵佶已经感觉到了北方不太安全,边境线上面临着金人的军事威胁,燕地又存在着郭药师与常胜军这一隐患,而河北山东等地的农民暴动虽然暂时平息了,但随时都有可能死灰复燃。

    因此,赵佶急需像童贯这样懂得军事又能够震住局面的人来维护北方的安全。

    原本——

    赵佶以为谭稹是块好材料,可以替代童贯。

    可事实证明,谭稹这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根本就代替不了童贯的位置。

    另外,童贯如今已经七十二岁了。

    与童贯同时代的老臣们,尤其是武臣,基本上都已离开朝廷——邓洵武在四年前已经去世。郑居中也在两年前去世。

    而年轻一些的大臣,如白时中、李邦彦、蔡攸、宇文粹中等,这都是些文人,不懂军事。

    赵佶想来想去,觉得无人可以替代童贯,要想守住北疆边防,要想维护北方安全,还得依靠童贯。

    没有别的办法,赵佶才希望用封王这种最高赏赐来笼络童贯,希望童贯能为大宋江山之稳定竭尽全力。

    再有,童贯年事已高,就算给他封王,他也当不了几年。

    所以,赵佶才会在这个关键时刻给童贯封王。

    ……

    童贯对于封王很高兴,这恐怕是他很早就梦寐以求的。

    这当然免不了要隆重地庆贺一番。

    经赵佶批准,童贯将自己的府邸又扩建了许多,更加富丽堂皇。

    据说,当时的施工人员也都向童贯表示祝贺,并请求赏赐,童贯则很大方,赏赐大家每人一只金碗。

    赵佶封童贯为王的同时,也晋封蔡攸为太保,并让蔡攸领枢密院事。

    太保与太师、太傅并称为“三公”,都属正一品,都是表示恩宠的加衔。

    蔡攸曾担任过北伐副帅,与童贯是搭档。

    当年赵佶安排蔡攸出任副帅实际上就是为了监督童贯。

    现在,赵佶又做出这样的安排,其目的不言自喻。

    蔡攸明白赵佶的意思,因此他也抓紧时间培植他自己的势力,准备将来制衡童贯。

    其实——

    赵佶将童贯封为郡王,又将蔡攸升为太保,目的就是让他们担负起大宋北部边防之重责。

    赵佶觉得,做出这样的安排之后,他自己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可赵佶封赏了童贯和蔡攸之后,童贯整日忙着庆祝,蔡攸则整日忙着扩大他自己的势力,为跟童贯斗而蓄势。

    被赵佶寄予厚望的童贯和蔡攸,这时全都没有去留意金人的动向。

    而就在这个时候,完颜宗翰又回到了云中,正组织力量修治飞狐县和灵丘县城防工事。

    马扩很警觉,他立即给童贯写信报告了这个情况,并建议火速调陕西精兵,屯守中山府和真定府,选调智勇之将守卫易州一带,以防金军突然发动南下入侵。

    童贯和蔡攸对马扩的这封信都没有重视起来,他们认为,金国目前刚刚建国,国内局势还不稳定,关键的关键,不是没有人牵制金人,别忘了,辽东可是一直在金人身侧虎视眈眈。

    童贯和蔡攸因此断定,此时金人不可能冒险出兵南下,金兵在边境上制造紧张空气,只不过是为了向大宋多讹诈一些钱财罢了,他们甚至觉得都没必要向赵佶报告。

    只可惜——

    童贯和蔡攸这次错了,因为辽东也发生大事了,根本就顾及不上宋金之间的事了……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