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三观不太正的包拯!(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祭坛案最后,包拯查出蒙放就是真凶,这时候,蒙放向所有人说出了复仇的前因后果,向众人质问,他复仇有错吗?

    而蒙放杀完四个人之后,也放下了刀,准备接受律法的制裁,当然了,其中唯独无辜之人就是展俊…… /

    蒙放临死之前有一个小小的要求,那就是他的妹妹常雨几乎没有参与到复仇中,只是最后小小的帮了蒙放,他请求可以给妹妹一个火炉,但军队的统领不同意,常雨也必须死。

    蒙放见到这等情形万念俱灰之下,劫持了木都统的副将作为人质,企图行最后一搏。

    但口口声声说是蒙放好友的包拯是如何做的呢?

    他大义凛然的说道:“蒙放,你错了,当初你母亲拼着自己的性命不要救出你们,是想要你们过上美好的生活,而不是生活在仇恨之中。”

    然后,蒙放就大彻大悟了,不管自己的妹妹了,放掉了副将,他最后冲向军队,死在了乱箭当中。

    常雨也因为这么多年沉重的仇恨及压抑的情绪,再加上唯一的亲人也死了,万念俱灰之下,同样选择了赴死。

    但包拯这句话三观极其不正,他又不是蒙放的母亲,怎么知道蒙放母亲的想法?

    更何况假如蒙放、常雨兄妹,真如包拯所说,忘记复仇,那他们还是人吗?不要说他人知晓了会不会唾弃他们,就连他们自己都过不了自己心中那一关!

    而当初罪大恶极的四个人呢?一个成了温文尔雅的院长、一个成了大学士、一个是都统、一个是武林侠客,他们还过上了快乐而受人尊敬的生活。

    那侉依族整个部落的人被杀,谁来替他们昭雪?

    包拯不是号称只想找到真相吗?难道这就是他心中所坚持的信念?

    高丽小国,太子与七皇子被杀,当初包拯查到崔光浩与郡主有染的时候,八贤王告诉包拯不要查了,查到这里就行了,但包拯不听,非要说什么不能冤枉任何一个好人,但在血祭坛案中,侉依族整个部落人都被杀了,他却选择视而不见,他的正义呢?坚持呢?

    难道就因为高丽势大,侉依族族灭,所以包拯才会有这种选择?

    这样的恶意的,残忍的屠杀,你让人复仇者放下屠刀,请问那些死去的人怎么办?

    这公平吗?不公平,而一个不公平的社会,必然是吃人的社会。

    如同包拯这样站在道德的最高点,侃侃而谈,谴责他人,实在是让郑王孙对他喜爱不起来。

    或许这也是为何皇帝与八贤王为何会用包拯的原因,就是用他这种对待身边之人十分严苛的劲头及那种横冲直撞的二愣子性格来制衡庞太师、襄阳王等人。

    和这样的人交朋友,不仅人累,心也累。

    因此,当郑王孙发觉树林之外有人偷窥他们的时候,他给了蒙放一个眼神,两人不动声色的离开,果然不出二人所料,树林外的那个人正是瞎子剑客。

    随后在蒙放惊骇的目光当中,郑王孙一掌将瞎子剑客拍成了烂泥。

    蒙放惊讶的说道:“刚才那一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