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三苏突然下线(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炎热的夏天,再也没有人会半夜拿着扇子给他们扇风了。

    在他们嘴馋时,再也没有人给他们做一碗鸡蛋面了。

    再也没有人,让他们叫一声:

    “娘,我回来了。”

    方承志受到感染,娑然泪下,不过他适时提醒道:

    “子瞻、子由,现在官家发下了差遣,你们回家尽孝需要先上书陈情。”

    苏洵回过神来,对方承志报以感激的目光,点头道:

    “对,对,先上书。”

    苏轼、苏辙两人,摊开纸张,一边痛哭、一边泼墨,等他们写完,纸张上已经布满了泪珠打湿的印记。

    派人将陈情书送到吏部,吏部审阅后递交宰相,宰相批阅后在交给皇帝赵祯。

    这套流程下来一般需要三四天,不过幸好苏轼兄弟是名人,吏部一看是家中丧母不敢怠慢,连忙上缴时任宰相的文彦博。

    文彦博和苏洵乃是好友,前两天还几个老友一起吟诗作对,畅谈理想,哪想到今天老友就痛失内人。

    赵祯极为喜欢苏轼的才学,这一次的公布差遣他特意将苏轼留在了汴京,哪想到就在这一天,竟然传来这样的消息。

    特事特办,赵祯想到自己一生连面都没有见过的亲生母亲,这是他人生中最大的遗憾,悲从心来,竟有泪光闪烁。

    苏洵父子三人他们将一切都收拾妥当,就等着皇帝的批准,要是今天接不到批准,他们就是冒着大不敬的罪名也要离开。

    仅仅过了两个时辰,刚刚过了中午时分,就有皇宫的宦官赶到了客栈,带来了皇帝同意他们回家守孝三年的申请。

    苏轼、苏辙谢恩。

    “官家叫奴婢告诉几位,莫要颓废,好好在家守孝,官家等你们回来。”

    苏轼、苏辙感动,痛哭着高喊谢恩。

    “官家可是仁慈的好人,听说你们母亲仙去官家也忍不住落泪,你们可不要辜负官家的期望。”

    “苏轼、苏辙终生不忘陛下之恩,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得到了皇帝的特批,三苏准备上路,方承志拦住他们。

    “苏伯父、子瞻、子由,你们此去数千里,蜀道艰难耗日持久,如此去恐怕还没到眉山就累坏了。”

    将他们拉倒一辆马车前,这是方承志刚才特意派人在车行买的一辆全新马车,就连马也是耐力最好的马匹。

    “路途遥远,我帮不上什么忙,只能做到这些了,你们一定要保重,他日我们再一同喝酒。”

    苏洵、苏轼、苏辙三人感动,不是他们想不到,而是他们此时已经完全被这个噩耗打击傻了,脑子一片混乱,完全没有思考的能力。

    “方兄,多谢。”

    苏轼、苏辙心中感激,方承志能够为他们如此着想节省了他们大量的时间,他们现在只恨没长一双翅膀飞回眉山。

    “你们与我意气相投,不必如此,快些走吧。”

    三苏上车,几人挥手告别,车夫马鞭一甩,车辆在御街上狂奔,带起一片片扬尘,还有无数小贩和路人的叫骂声。

    三苏坐在颠簸的马车里,里面一个包袱受不住颠簸散落开来,竟是金叶子和一串串的铜钱,还有一封信。

    苏轼好似明白了什么,打开信件查看,果然是方承志写给他的。

    方承志知道三苏一身傲骨,当面给他们钱肯定不会接受,只能出此下策,信中向他们道歉,并表示他们回来后请他们喝酒。

    还担心他们路途遥远,铜钱沉重携带不便,专门准备了轻便贵重的金叶子,只要把金叶子往腰带里一塞,没多少重量,还不用担心露财,是大户人家远行必备。

    苏轼将信件递给苏洵和苏辙,他只觉得在失去母亲这个最黑暗的时候,还有一股暖流在心底涌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