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南王北马(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袁基罡挑战天下剑道高手,剑下亡魂无数,每一出剑收剑,其出也凛凛,其收也如如。袁基罡的英姿雄风,成了剑修们膜拜的对象。

    “先定一个小目标,达到袁基罡十岁时的剑道水平。”

    剑道泰斗马奇观这样叮嘱门下弟子。

    结果,袁基罡挑战剑道泰斗马奇观,只用了三招,马奇观即胸侧中剑,当即毙命。

    江湖人说,马奇观只贵为剑道泰斗,面对袁基罡却只能应付三招,而袁基罡那刺偏的一剑,却能一剑中止马奇观的生命,这完全是不可理解的事。

    以马奇观的剑道修为,只要不命中要害,别说袁基罡的一剑,就是十剑,也未必能置一代剑道泰斗于死地。

    为什么马奇观如此不堪一击,江湖上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通行的说法是,马奇观的至友王柄宣绝密披露,马奇观曾在一次澶溪煮梅时乘着酒兴告诉他,他本人曾患心病,神医延鹊在望闻问切后告诉他,马奇观五脏异于常人,心脏偏右一寸,肝胆下移二指。

    王柄宣非常奇怪,好友马奇观声称此秘密仅告诉他马奇观一人,袁基罡是如何知道的?

    王柄宣与马奇观在当时的中夏武道,号称“南北双擘”,江湖评价二人剑道势均立敌,至于二人因此成为至交,完全是惺惺相惜。

    但还有一种说法甚为流传,虽然此二人看似表面亲密无间,但其实内心谁也不服谁。马奇观曾跟弟子们说练剑不要学王柄宣的“王九式”,因为九式之中最起码有两式都是花架子,中看不中用。

    王柄宣则跟马奇观当面开玩笑说,“马兄的剑势若是收剑再凌厉些,就更加完美了,所谓‘剑出如雨,剑收如风’,‘攻为守,守为攻,收剑势猛,化收为攻’就是这个道理。”

    这两个故事似乎潜藏着一个隐喻,马、王二人表面亲密,实则互为不服。

    故事是否为真,已不重要,王柄宣是唯一获知秘密的人,若王柄宣无意借刀杀人,如何解释袁基罡的剑偏偏右移二寸,难道袁基罡未卜先知?

    下一个判断则颇有阴谋论的味道,如果袁基罡事先不知道马奇观的心脏位置异于常人,以马奇观的剑道修为,绝不可能仅接袁基罡两招。

    王柄宣有泄露秘密的动机,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王柄宣与马奇观惺惺相惜,但两人交好的原因是双方都暂时找不到对方剑法的破绽,如果一人因为第三方的原因被除去,那另一人理所当然的成了唯一的“第一”了。

    所谓流言杀人,古之亦然,今之亦盛。

    流言者若不是脑袋被门夹了,就是脑子进水了,试想,我王柄宣若是有此害友之心,何必把马奇观告诉我的秘密公之与众?难道我脑子也进水了?

    可如何跟人解释?谣言隐与无形,查不到源头,截不住水流,王柄宣脑子凌乱,拔剑四顾心茫然,这种感觉跟一头陷入沼泽的老黄牛没有两样,浑身是劲却使不出来。

    只有一个脑子进水的办法,挑战袁基罡,为王柄宣复仇。

    武道之人,以武证清白既是一个脑子发热的通病,也是一种豪气冲天的气慨。

    王柄宣二者兼有。

    此时的王柄宣真的希望,袁基罡的取胜是自己提前泄露秘密才完成的。

    但实事上真的不是。

    这个大魔头级的剑客,在与王柄宣的交手中,只用了一招,不,加上收剑一拍,勉强算是两招,就结束了“南北双擘”的历史。

    从此中夏剑道,再无“南王北马”。

    江湖传言,王柄宣与袁基罡交手,地址选在大驼峰城之颠。

    大驼峰城位于中夏疆域南陲,这里濒临江水,群峰耸峙,草木隆盛,江水九曲十八弯到了临近古水岸边,形成了两个隆起的山峰,因形似西域的驼峰,因之取得大驼峰山之名。

    大驼峰山很早就有古人类居人住,到了中夏朝的时候,中夏朝的前朝帝王,亲自率军攻打大驼峰城,中夏天朝兵马攻城三天三夜,城上滚木礌石用尽,城下箭矢如雨喊杀震天,大驼峰城守军抵抗不了中夏帝国军队的进攻,主动开城纳降,自此以后,大驼峰城划归中夏版土。

 &nb-->>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