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文明三宝?!(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们还是习惯按照在元朝时候的行事方式来干事情。

    不过他们习惯归习惯,大明的法律还是要执行的,自然不会法外开恩。

    这些人先把土地吐出来,然后家里的财产都充公,正好拿回来的地主土地可以继续分给下面人。

    但朱启也明白,眼前这一切看似美好,也只是暂时的。

    顶多维持个七八十年吧,等人口翻了两番之后,这土地绝对是不够用的。

    而想要杜绝那些有钱的地主,对普通老百姓的压迫更是不可能,不现实的事情。

    只要是封建王朝的制度下,即便是再完善,也不可能解放土地上的农民。

    因为既得利益者和统治阶级,压根就不站在老百姓这里呀。

    这就涉及到了更深层次的制度和哲学的问题,不过这就不是朱启去考虑的了,反正自己过好眼下的七八十年就好了。

    朱启也是毫不罗嗦,大手一挥,就将这些案件全都发下去审判,总之一句话就是劫富济贫就完事了。

    不过朱启也没有忘记自己心情,就做好的准备,那就是在辽东开设新式学堂的问题。

    这大明的老百姓,一个个的都巴望着自己的孩子能够去考科举。

    只要考上科举,不仅可以免田赋说,而且未来还能够当官,好处多多,自是不用多提。

    只是四书五经,这些东西对于稳固社会关系来说,或许很有价值。

    但对于国家和科技的发展,却压根就没有太大用处了。

    所以朱启的新式学堂,并不管什么四书五经,就主要是在自然科学上发力,偏向于理科内容。

    当然,文科也有,不过,文科也并非是四书五经了,直接就是语文,地理,历史政治这几门课一下子给你安排上。

    想要让国家发展,教育是最主要的事情,如果教育都跟不上,其他的就更别提了。

    近现代多少国家实现崛起,可不就是从教育入手,然后进行弯道超车吗?

    大明现在也不存在什么超车问题,毕竟自己一个人就是独一档的世界第一。

    其他的国家都不在大明的眼中,即便是强如北元,现在也是被大明按着锤。

    有这样的大优势,又是政治最为清明的洪武年间,朱启自然不能错过这一波红利。

    趁着现在赶紧在辽东办新式学堂,进行新式教育的推广,对于明朝以后而言自然是好处多多的。

    这也算是朱启这个摸鱼王爷少数能为大明朝做的有用的事了。

    而要修建新式学堂,也不是嘴巴说说,就能把学校给建起来的,首先就是要修改房屋。

    盖房子这种事情,朱启自然不拿手。

    虽然有水泥在手,但朱启可不打算用水泥来盖房子的,因为朱启没有水泥盖房的关键性道具——钢筋。

    水泥制作非常的简单,并不复杂,但钢筋的制造可就复杂多了。

    不是一个工业国的话,甚至连螺丝都造不出来,更别说钢筋这种东西了。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也造不出这种玩意儿来,还是后来在老大哥的帮助下,才成功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

    大明朝更不用说了,现在的科技能够弄出水泥,那都已经是卯足了劲,钢筋什么的就不用想了。

    有人可能要说了,那这农村不都是用水泥和竹子来盖房子吗?

    大家可别搞错了,在农村,水泥和竹子盖的可不是房子,而是院子里的水泥地。

    水泥和竹子确实可以用来盖房子,但这样盖起来的房子安全性就不说了,没准两三年就塌了。

    这水泥多重啊,压下来可得砸死人的。

    不过在院子空地上造水泥地的话,完全可以用竹子来代替钢筋的作用。

    至于说拿水泥去修改防御工事,这自然也是可以的,仅仅只是用水泥去糊墙的话,并不会对人的性命造成什么太大的威胁,但如果拿水泥来盖房子,那真的是拿命开玩笑。

    正因如此,新式学堂的建造可以让朱启做的选择就不多了。

    思来想去,还是用水泥来造围墙,造地面,其余的还是用常规的建筑方法吧。

    工匠们对于水泥的运用已经非常的娴熟,朱启这次又带了那么多的工匠来,自然是人手充足的。

    不过还是在辽东招募了一些百姓,来让这些工匠们训练,教他们如何运用水泥造地面和围墙。

    至于学校的其他主体建筑,就直接找当地的老百姓帮忙盖了。

    这年头,每个老百姓都是造房子的好手,不仅如此,还都会装修,可以说是近乎全能。

    钱财自然是一个都不会少的。

    朱启身上可能什么都不多,但钱这种东西还真的是有很多啊,先不说这几年在应天府赚的,就算是朱元璋赏赐的也都数不清楚了。

    于是乎,在辽阳的老百姓们就看到刚刚到辽阳的辽王殿下,开始大把地挥洒手中的金银珠宝,招募工匠,为他建造房屋。

    大家本以为辽王殿下是要建造新的辽王府呢。

    现在辽王殿下住的寝宫虽然也很大,也很气派,但毕竟是以前北元皇帝造出来的,没准人家嫌弃这里不干净,想要单独造一个行宫也说不定啊!

    不过,老百姓们才刚刚这样猜测,就有知道内幕的人对外说了:

    “辽王殿下这可不是要建造什么行宫啊!

    辽王殿下,这是要建造学堂。”

    至于学校做什么用的?那肯定是给咱们老百姓上学用的呀!

    大家一听都迷糊了,这时候的私塾可不像明朝中后期那样的盛行。

    即便是宋朝后期,有过大量私塾出现,但是经过元朝的破坏之后,私塾又一次落没下去。

    直到明朝中后期,私塾才重新开始辉煌,清朝的时候达到了顶峰。

    所以对学校的概念,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应天府的国子监那种。

    而后才听别人说起辽王殿下要建造的学校,完全不是国子监那种学校,而且并非是为了考科举,而是为了填补辽王府的人才缺口什么什么的。

    反正各种各样的说法都出来了,老百姓们也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但总归出一个新学校,不是什么坏事。

    自己家孩子要是真的能去这所学校读书,以后就算不考科举,能去辽王手下办事情,那也方便很多啊。

    这年头,老百姓都要按照自己的户籍制度来赋税劳役。

    但如果能够投靠到达官贵人名下,成为他们的下人仆从的话,那就不用去赋税劳役,这也是明朝户籍制度的一个弊端。

    在朱元璋死后,很多的老百姓为了逃避赋税和劳役,都去当了其他达官贵人的仆从。

    他们为了能够投靠达官贵人,甚至愿意自己拿钱出来,带着田产一起投靠等等。

    这一项规定很大程度的加剧了土地兼并发生的情况。

    在洪武年间,还可以依靠刑法来遏制,但到了洪武年之后,渐渐就有点失控的状况了。

    不仅如此,老百姓都投靠了有权有势的勋贵之后,他们那一份的税务也不用去交了,倒不是他们不花钱了。

    而是地都没了,钱都给主子拿去了!

    国家的税收可不就是越来越少了吗!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收到的税,甚至都不如江南首富半年赚的钱。

    这样的国家,那可真是烂到骨子里去了。

    不过眼下这种情况很快就要进行大的改观了,先不说关税带来的额外收入,就算是有关于官绅不纳税这个体系,朱元璋最近也在认真的考虑了。

    因为朱启详细陈述了官绅不纳税的弊端,已经说的很明白了,至于说解决的方法,一条鞭法是入门级别,而雍正的摊丁入亩则是根本解决。

    顺带一提,这摊丁入亩其实也是一条鞭法的升级版。

    如果明朝后期,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不那么快被废除的话,也不会逊色于摊丁入亩的。

    方法都已经给朱元璋了,至于朱元璋什么时候用这样的方法,那就是他的事情了,不过朱启听说已经有地方在进行秘密的实验和探索了。

    而朱元璋之所以不将摊丁入亩,直接拿出来用。

    朱启想来想去,可能还是因为淮西勋贵集团势力实在是太大了。

    这摊丁入亩直接拿出来的话,损害最大的可不就是淮西勋贵集团吗,他们还不得集体炸锅啊?

    这北元还没有被灭亡呢,朱元璋还需要这些淮西勋贵们帮自己卖命,自然不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好时机。

    估摸着等着北元灭亡之后,这些淮西勋贵们,朱元璋一定会一个个的去挨个收拾。

    而收拾好他们以后,这摊丁入亩问世的时间也就不远了。

    相信在关税和摊丁入亩两道保险的加持之下,未来大明的税收一定不会少到哪里去的。

    而在辽东这块土地上,很快就被朱启召集了上百名的工匠还有近千名的民夫。

    不过现在还是夏天,正是辽东种田的好时机,自然不会选择这个时间点来动工,建什么学校的。

    人都找好了,只要等农忙之后,就会开始在辽东建造学校。

    而朱启趁着这个时候开始在辽阳附近选择合适的地址。

    至于土地的问题,也是很好解决的,这辽东的土地还是很广阔的,人口本来就不多。

    目前情况下,适合种植的土地也并不是很广,有大片大片的荒地都可以用来盖学校。

    朱启圈了一大片地之后,跟官府通报了一下,获得批准,也就在程序上,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了。

    接下来就是等着农民百姓们农忙之后,建造学校,然后招收学员,开始新式学堂的教育了。

    而就在朱启谋划着未来新式学堂建立的蓝图,还有自己在辽东如何发展势力,和种田的未来企划的时候。

    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也从天津卫那边传了过来。

    原先已经被撤职的王传奇,此时已经带着他的船队从外面回来了。

    在历经了将近两年的探险之后,王传奇成功地抵达了美洲,不仅如此,还不负众望的在美洲找到了捉起想要的种子。

    玉米,土豆和地瓜!

    这三个可是传说中的文明三宝啊!

    想要种田,那绝对离不掉,玉米土豆和地瓜。

    虽然说可能有点夸张的成分,但清朝时候,人口大爆炸就离不开这三种作物传入中国。

    至于有人说明朝时候也有玉米和土豆之类的种子,为什么明朝人口不爆炸?

    那当然是因为明朝末年传入这些种子,那时候官府哪有心思来推广?

    有跟去推广,那绝对是两码事,唐朝的时候就有棉花的种子,但你看过官府去推广吗?

    棉花真正普及,还是在朱元璋的手里才真正普及开来的。

    就比如现在各个地方的官府,都在鼓励农民去种植棉花。

    而官府这边会兜底收买,朱元璋之所以普及棉花,也是为了对北元作战所需。

    毕竟北方天气寒冷,兵士们前往北方作战,那御寒的衣服肯定是少不了的,棉花作为御寒的最佳选择,朱元璋自然会鼓励大范围种植的。

    朱启虽然还没有见到王传奇,但看到王传奇送过来的信件,那是激动的浑身发抖。

    王传奇啊,你这可是给我立了一个大功啊!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