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孟乡邑(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真价实的鼻涕眼泪。

    “钜子啊!听说您守义之后我老庖是茶不思饭不想的,您可终于回来了。”

    “茶不思饭不想?胖子,怎么看上去可是胖了几十斤啊?”江寒冷笑道,勒住死胖子的脖子。

    被掐着脖子的胖子涨红着脸委屈叫嚷道:“哎呦!!子义,瘦了!!瘦了好多,长肉那是因为替泰丰楼研究新菜品。”

    江寒松开了庖丁的脖子,拍打着他的肥颤颤脸颊,笑道:“回头做给我尝尝。”

    庖丁嘿嘿一笑:“好说好说。”

    “晚辈田玉儿,见过庖丁统领。”田玉儿彬彬有礼的鞠了一躬,对待除了江寒之外的长辈倒是很谦虚。

    “你是田襄子的女儿?不错不错,长得倒是水灵,比你爹强。”

    庖丁打量着田玉儿,赞叹道。

    “走,回庄子,我亲自为你们下厨,接风洗尘。”

    在众人的簇拥下,江寒等人来到了临淄城南的一处庄园外。

    庄园所在的地方叫孟乡,是孟胜的家乡。

    以目前齐国的地方行政区划是这样的: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乡(又称乡邑,百户之邑),五乡为邑(又称中邑,千室之邑),五邑为县。

    当然,这也是理想数字,实际哪有这么规整。

    临淄治下,共有六个万户邑,都被六贵族把持着;孟乡则是现在齐国国君田氏治下的一小乡,共有七个里,户三百七十,口二千二百余。

    齐国六个贵族分别是高氏、国氏、田氏、鲍氏、栾氏、庆氏。

    田氏虽然代替了原有的国君姜氏,成为了齐国的新国君,但是对其他贵族并未清洗,只是进行了拉拢。

    江寒走在田间的小路上,看着远处黑乎乎的石头山,若有所思。

    “庖丁统领,派人去把齐市上所有的麦种都收回来,冬至过后这片地都种上小麦。”

    “子义,在孟乡这种干旱贫瘠的地方,想要增加收成,只有多种粟才行得通啊。”

    江寒听后默然,小麦从西亚传入中国不知道是什么时代,但至少在周穆王西游时,沿途的西戎部落已经纷纷向他进献小麦了。

    商、周时期,小麦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还远不如粟(小米),在宗庙祭祀的时候,以粟为尊贵之物,小麦则只有想换换口味的贵族偶尔吃一吃。

    中原到现在还没有发明磨,小麦粒蒸煮的味道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

    而且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庖丁对小麦在后世的地位不了解,所以不重视也不奇怪。

    没人想得到,仅仅一百年,华夏就会从西部掀起一场小麦革命,开水利、种麦子的秦国虎狼之师将横扫六合。

    到了西汉,小麦在中原的推广更是让中国人口百年之间翻了三倍。

    江寒现在要做的就是提前将小麦在各地推广开。

    江寒也不立刻回答庖丁的问题,神秘的一笑:“等到时候你就明白了。”

    庖丁似乎是对江寒的语气习以为常,点了点头:“好,我这就安排人去买。”

    一行人继续上路,昨天就有人通知孟胜的尸身归乡的消息,所以村口早就有一些人等候。

    领头的那人四十余岁,身材圆胖,头戴士冠,大布羊衣,怀中抱着一把彗。

    他身旁则是一个画着黑色眼影,发容黝黑,个子矮小的乡野巫祝,穿着陈旧打满补丁的巫袍,正踮着脚翘首以待。

    不多时,只见野道上浩浩汤汤的队伍排成一条长蛇疾驰过来,领头的是一个牵马的黑衣少年,身后跟着一辆双马辎车。

    “孟乡孟氏族长孟平等恭迎大伯归乡。”

    剩下的十余人也都随着孟平弯腰行礼,他们中有乡中皂隶,也有从左近各里赶来的氏族长者。

    孟胜在乡中的威望和辈分都非常高,如果留在乡中,一个孟氏族长和乡三老的位置是少不了的。

    而一个乡所辖的各里,其实都是少数国人氏族聚族而居,其下奴役着更多的野人农奴,族长,其实就等同于里胥。

    孟乡有所不同,经过墨家的调教,孟乡百姓并没有农奴,大多数是工人,精盐作坊就在孟乡里,所以孟乡家家富足,对墨家非常崇敬。

    “孟大哥,先生的丧事一切从简,你这样大张旗鼓的,先生知道了定会恼怒的。”江寒脸上不动声色的说道。

    “江先生,不是我叫他们来的,是他们自己非要来送送大伯。”孟平嘿嘿一笑,对着身后的人呵斥道:“见都见了,还不快回去忙着手头的活计。”

    “好嘞好嘞!”

    众人对着孟胜的棺椁鞠躬行礼后,才纷纷离去。

    江寒对着孟平询问道:“先生的墓地选好了吗?”

    “选好了,选好了。”孟平连连点头:“我在孟家祖地给大伯挑了一个最好的地方,依山傍水的,一定让你满意。”

    江寒叹了一口气:“明日为先生下葬,耽搁了这么久,也该入土为安了。”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