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 苟活者岂言战死者非(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承诺,贾瑛也没有强求什么。

    以他和杨佑的关系,若事情有余地,不用他多说,对方也会做的,若事不可为,他不可能为了贾雨村,而让杨佑为难。

    “打造水师舰队?这等好事,怎能把爷落下呢。爷还想着,什么时候能坐船出海,追剿海盗呢。还有我听说南方泰西人的战船已经开到大乾家门口了,若有机会,还是要去看看的。”

    “关键是没银子。”

    “贾雨村不是答应帮你了吗?”

    贾瑛摇了摇头道:“事情还没成呢,还是等银子到手了再说。不过我最近倒是得了一件稀罕玩意儿。”

    贾瑛让喜儿将霍恩三人送给他的礼物,拿了一件出来,递给了杨佑。

    “欧罗巴出产的新式火枪,发射子药的速度,比火铳快乐四倍不止,比火绳枪也要方便许多。”

    男人之间的快乐就是如此简单,杨佑见了新玩具,迫不及待的拉着贾瑛离开了望江楼,到城外找地方试验新式火枪去了。

    嘭!嘭!嘭!

    杨佑打靶尽兴之后,走到贾瑛身边说道:“好东西,若是我大乾的边军能全部装备上这种火枪,爷就敢带着大军去把北面的匈奴赶回漠北去。”

    说着,有面带遗憾的摇了摇头道:“可惜,就是射程短了点。”

    “枪管加长就好了,和火绳枪的射程差不多。”贾瑛在一旁解释道。

    “咱们大乾的火器装备太落后,欧罗巴人的军队已经开始普及这种火枪,可我们的火铳在激发之前,还需先点燃引线。哪怕就是装备上火绳枪也好,起码可以省下一半的兵力。”

    大部分的火铳发射,最少需要两名士兵同时操作,像三眼火铳这种,就需要三人,持枪的,装弹的,点火的。

    “这玩意儿,费银子吗?”

    贾瑛点了点头。

    “别看只是一些细微的改动,可工艺水平不低,就咱们大乾军器局养的那些工匠,做不出来。只要解决了工艺问题,成本会稍微降上那么一些。”

    杨佑很是不解道:“我记得你说过,咱们汉人是使用火器的祖宗,那为何咱们大乾的工匠,就造不出来这种东西呢?手艺问题?”

    贾瑛摇了摇头道:“东方是钟灵毓秀之地,地大物博,人才辈出。不是咱们的工匠不行,是咱们的制度不行。”

    “你知道,制造出这种火枪的是什么人吗?”

    杨佑摇了摇头。

    “是一名钟表匠。”

    “钟表匠不去做钟表,而是费尽心思发明出这种火枪,你猜是为了什么?”

    杨佑惯不喜欢在不感兴趣的事情上动脑子,摇头说道:“你别饶了,直接说吧。”

    “因为利益。发明了这种火枪之后,他们的国家会给他一大笔赏金,而且还可以获得独家技术的经营垄断权,事后,没生产一批这种火枪,工匠都可以从中分利。”

    巨大的利益,带动了民间工匠的创新积极性,这才有了工业革命的诞生。

    “而咱们大乾呢,明明成本是三两银子的火绳枪,朝廷只给二两银子,等到了军器局,或是工匠手中,就只剩一两银子,别说是奖励,连材料费都不够,这也是为什么火绳枪到现在都没普及军中的原因。”

    “不是咱们的工匠做不出来,是咱们的制度,不允许工匠有自己的积极性。”

    其实贾瑛只说了一方面的,这其中,还涉及到工匠的社会地位问题。

    在大乾,工匠是贱籍,而在欧罗巴,一名有手艺的工匠,会受到无数人的追捧,谁也不知道哪天他突然就开窍了,凭借独家的技术,一跃成为当地的富翁。

    “我准备向陛下上疏,只是仅我一人之力,很难成事,还需要你的帮助。”

    一位亲王,虽说不靠谱了些,可亲王就是亲王,他的谏言,朝廷百官也不得不重视。

    相反,若只是贾瑛一人,连傅东莱那里,都不一定过得去。

    毕竟在他们眼中,自己终究是个后辈。

    “没问题。”杨佑十分痛快的答应了下来。

    “我还要保举一人,担任水师指挥使,只是对方提了条件,想让我向朝廷保举他。”

    “是人才,那就答应他呗。”

    “他现在已经是卫指挥同知了,想要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起码要都司指挥佥事起步,我的身份尴尬,权重位卑,还要你助力一把,以成其事。”

    “此人是谁?”杨佑好奇道。

    “登州卫指挥同知,戚耀宗,曾随叶大人参加过屯门海战。”

    “你写折子,我附名,就这么定了,事不宜迟,经你这么一说,爷心里忽然有种不踏实的感觉。”杨佑蹙眉道。

    贾瑛看了杨佑一眼,大乾不是没有明白人,贾瑛就不信,见识过泰西战船的叶百川,会不明白这个到底,否则他也不会极力推动广东重启市舶司了。

    奈何,上千年的痼疾,非一人之力可变。

    冰冻三尺啊!

    回城之后,贾瑛与杨佑又去了一趟军器局,找来了南京军器局所有在册的工匠,将最后一把燧发枪交给了他们。

    两人以个人的名义担保,谁若是能造出此枪,他们两人亲自向陛下保举对方,入仕为官,从此摆脱匠籍,做人上之人。

    同时二人还让南京户部在民间搜寻能工巧匠,尤其是铜匠和金匠。

    两人还去了一趟龙江造船厂,看了他们的给出的战船图样。

    大乾目前的造船技术可以说是世界一流水平,哪怕是欧洲目前的帆船技术,恐怕也无法与大乾相比。

    非是贾瑛夜郎自大,而是他通过多方判断得出来的结论。

    二十节的航速,应该就是帆船与蒸汽机船的分水岭了。

    根据霍恩所言,欧洲人的普通帆船,在特定的情况下,船速最快能达到十五节,大型战船,可以冲刺十八节。而正常行驶速度在七到九节之间,最快不会超过十节。

    而大乾的战船,很容易就能达到这个速度,关键是其承载量要远超过西方。

    贾瑛在看完龙江造船厂的图纸,在脑海中产生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一个“大”字。

    一旁的杨佑在看完图纸之后,神情振奋,恨不能立刻就能乘船出海。

    贾瑛心中哀叹一声:“唉,地主家的傻儿子。”

    可能是因为地大物博的缘故吧,东方人对于“大”这个字,似乎情有独钟。

    事实上,贾瑛翻遍脑海中关于前世宝船的记忆,无论从哪个方面记在,都在凸显出一个“大”字,亦或是如何如何规模,排水量相当于后世的多少吨位,可承载多少士兵。

    可他们打造战舰,不是为了宣扬国威的,而是为了能追上敌人,并且消灭掉。

    若要贾瑛来论,速度,才是衡量一艘战舰强大与否的关键。

    只要速度能跟上来,凭大乾目前的造船技术,多大排水量的舰船也能造出来。

    排水量或是吨位如何大,不代表速度就快。

    帆船时代,同等量级的战船,单帆要比双帆快,双帆要比单帆稳,这是常识。

    龙江造船厂,给出的图纸,大部分都是五桅以上的,贾瑛询问过,中型战舰五桅是最少的配置。

    龙江船厂库存最大的舰船,甚至达到十二桅。

    可水师要这么大的舰船做什么?运兵吗?

    嗯,倒是可以考虑。

    十二桅的舰船,据说可以可搭在上千人,这可是十分了不得的,西方的商船出海,大多数的船只都不会超过百人。

    贾瑛向龙江船厂的工匠表述的自己的想法,速度,是他的首要追求。

    可随之而来又有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承载量的问题。

    战船之上,是要搭在火炮的,而不同重量级别的火炮,其威力和射程也是不同的。

    想让战船变得强大,那自然是要选重量大,射程远,威力大的火炮。

    可一个红夷大炮的重量就是一顿,一艘舰船能搭在多少红夷大炮,而且是在不影响速度的情况下。

    这是一道算术题,也是一道选择题。

    想搭载更多的火炮,战船就一定要大,而排水量大的船只,速度自然就慢,灵活性低。

    没有双赢,只能选择其一。

    贾瑛最终还是没有定下图纸,他没有参与过海战,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还是等专业的人来了再说吧。

    回去之后,贾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疏。

    给皇帝的奏折中写了六件事。

    其一,是为海宁卫战死的指挥使,虔彦礼请封。

    虔彦礼此人,贾瑛并不认识,之所以会插手此事,是为了谋浙江都司指挥使的位置。

    为了脱罪,浙江都指挥使廉忠上疏,将叛匪攻破海疆防线的罪责,归在战死的虔彦礼身上,浙江布政使和按察使同奏附和。

    朝廷的风向,似乎受到了影响,矛头一致对准了虔彦礼。

    贾瑛在奏章中的话很简单,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衮衮诸公,朱紫袍服,苟活者岂言战死者非。”

    廉忠身为浙江都指挥使,一地的最高军事长官,在叛匪祸乱之中苟活了下来,而虔彦礼却力战不降,最终被贼人削了头颅。

    这就是最好的例证。

    若言过失,浙江诸员,哪个没有责任,可虔彦礼战死了,而你们却活下来了。

    第二件事,是关于水师剿匪事宜的说明。

    担任水师总督这么久,却不见半点动静,难免朝堂会有非议,贾瑛自然是要给皇帝一个交代的。

    当然,这其中不免要将江南水师的现状大概介绍一番,并且表达出打造水师的意向。

    若想剿匪,就要先练兵。

    至于打造水师所需要的银子从何而来,贾瑛没再奏章中提起,而是单独给嘉德写了一封信。

    巧取豪夺,传出去,终究不是什么好名声,见不得光。

    第四件事,便是叙述大乾军队火器装备落后的现状,并且将从倭寇那里缴获来的火绳枪,还有从霍恩那里得来的三把之一,一道随奏章递送京城。

    贾瑛在奏章中,详细陈述火绳枪和燧发枪的利害关系,甚至提及到“国本”二字。

    第五件事,便是保举戚耀宗为浙江都指挥使一职。

    贾瑛最低目标是度指挥佥事,都指挥同知更好,但不妨碍他可以试着争一争都指挥使这个位置。

    最后一件事,便是为战死者请功。

    这其中,贾瑛特意提到了四家子弟。

    他狠心将四家子弟拉到战场送死,为的就是此刻。不管四家在如何贪婪,如何不堪,总要在皇帝面前表现出自己的价值才行。

    勋贵与国同休,大乾起了战事,四家子弟先行堵上,这就是勋贵之家存在的意义。

    贾瑛没指望嘉德仅凭此事,就对四家如何如何另眼相看,但最起码能录露个脸,今后若有人弹劾,不至于皇帝连半点四家子弟的好处都想不到不是。

    奏章写完之后,贾瑛又让喜儿给杨佑送了过去,让他在后面附上自己的名字。

    另外,便是给嘉德的私人信笺了。

    虽说他只是江南水师的总督,但那也是“总督”啊,既然是总督,就有给皇帝单独上奏的权利。

    信中,贾瑛没有丝毫隐瞒,将他与贾雨村的谋划说了出来。

    这件事,他又不是为自己谋利,没什么不能说的。

    嘉德在看到信笺后的反应,贾瑛多少也能猜测一二。

    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当即给贾瑛回应,痛批贾瑛办事有失分寸,枉顾国朝信任,做事不择手段。

    如果是这样,贾瑛会立即叫停此事。

    第二种,大概率是没有回应。

    若是没有回应,贾瑛反而可以放心大胆的去做。

    皇帝是全天下人的君父,他即便是缺银子,又认同贾瑛筹建水师之事,也不可能在这件事上给出明确的回应。

    君王应有的公正形象,还是要注意的。

    不回应,就算是默许,即便将来有麻烦,贾瑛也能有个退路。

    若问贾瑛为何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他想要往上爬,就需要表现的有担当,为国朝尽心竭力。

    而在实现自己目标的同时,还能给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做些什么,他还是十分乐意的。

    这话怎么说来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做完一切之后,贾瑛便静待京城的回信,平日里闲暇时,或是陪着黛玉众人,或是去军器局,要么就是龙江造船厂。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