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群臣对崇祯的咆哮辱骂(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狼一样的官员十七年。

    杀什么人,罢免什么人,大多是这些文官自己的弹劾所致,黑锅却都要皇帝来背。

    他们犯了罪错,按国法就应该受惩,结果到了明史笔下,都成了崇祯小肚鸡肠,因为什么事情就怀恨在心。

    无论实行什么政策,这些官员都要掣肘捣乱,最后失败了,都怪到皇帝头上。

    最后亡国,这黑锅也成了皇帝一个人的。

    朱由简在这么想着。

    朝堂上的官员看向朱由简的目光,包含的情绪也颇为复杂。

    有的幸灾乐祸,有的是正义凛然。

    也有少数官员目光里颇含同情,但显然他们也不敢发声说什么。

    得罪皇帝好办,要是得罪了正人君子,清流舆论,那这一辈子甚至自己的子孙前途,就都完蛋了。

    双方正处在一个尴尬僵持的气氛中时。

    外面却遥遥传来骚动喧哗之声。

    仔细听去,这声音应该是从左顺门外传来的。

    崇祯皇帝皱眉问道:

    “什么人在外喧哗??”

    侍立在朱由简身边的太监连忙出去查看。

    不多时,进来报告说是有茅元仪、程本直等人在左顺门外闹事,声称要面见陛下,为督师袁崇焕讨一个说法。

    朱由简想起了嘉靖时期,杨慎纠集两百多名文官在左顺门聚众抗议,撼门大哭。

    轰动一时。

    茅、程之流看来是要效仿。

    冷笑道:“好啊,今天是一起来给朕下马威来了。”

    这左顺门作为抗议场所,已经成了一个惯例了。

    他知道茅元仪曾经是孙承宗幕僚,和袁崇焕共事过,自称是袁崇焕的生死患难兄弟。

    程本直更是袁崇焕幕僚死党。

    这两个人勾连起来,为袁崇焕鸣冤,倒也不奇怪。

    正要令锦衣卫,抓捕茅元仪、程本直,驱散其他人等。

    忽然眉头一皱,想到了茅元仪曾经写过的一篇著作,便改了主意。

    命锦衣卫逮捕程本直,带茅元仪入皇极殿。

    对程本直这种昏聩至极的小人,他没有心思多搭理。

    但茅元仪不一样。

    这家伙,军事上是个纸上谈兵的草包。但在其他方面却是有几分才能见识,关键是要用对地方。

    茅元仪一进皇极殿。

    众人目光齐刷刷投向他。

    三十岁出头。

    剑眉英目,直鼻权腮,相貌堂堂。

    许多官员知道茅元仪家世。

    他是嘉靖时名臣兼文豪茅坤之孙,心中赞叹一句:

    “不愧是名门之后”

    茅元仪左顾右盼,一脸傲气。

    向朱由简行过礼之后。

    便挺直腰板,目露精光,大声道:

    “石民此来,有两件事。”

    “一来向陛下进献《武备志》一书”

    “二来特为督师袁崇焕鸣冤。”

    石民是茅元仪的号。

    他在皇帝面前,以号自称,可见其人的狂放。

    朱由简不动声色,淡淡道:

    “好,汝先说第一件。”

    茅元仪脸上傲色更浓:

    “臣修撰的《武备志》一书,两百四十卷,两百万字。”

    说到两百万字的时候,他特别提高音调,环目四顾。

    显然对此颇为自豪。

    在古代,以私人之力,编修书籍,能达到两百万字,那确实是值得夸耀的事情了。

    不仅要有才,还要有钱,有足够的地方藏书。

    殿内群官,看向茅元仪的目光也都充满了艳羡敬佩之色。

    爷爷是大才子,孙子又是文武双全的大才子,这茅氏家族确实可以自豪了。

    茅元仪对群官的反应颇为满意,收回目光,继续说道。

    “《武备志》采撷历代兵书之精华,战法战阵器械训练无不网罗,臣又加以精心评点。”

    “臣自信,若能精心研读此书,自可战无不胜。”

    “此书卷帙浩大,装在箱中,已在宫门外交于锦衣卫检查。陛下可随时索取一阅。”

    朱由简听了,心想这家伙吹牛真是一把好手。

    《武备志》作为军事资料,确实不错。

    但要说研读之后,就能战无不胜,那牛皮就吹得太大了。

    他似笑非笑地问道:

    “如此说来,汝既是此书编纂者,那必定已经能战无不胜了。”

    茅元仪头一昂,傲然道:

    “不瞒陛下,不是臣自夸。臣若能率军,定能歼灭建奴小丑!”

    朱由简冷笑了一声。

    要不是自己已经知道历史事实,只怕还真被这茅元仪的自吹自擂给骗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