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世界巡演的筹备!(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你完全可以做出来更加精髓,更加传统的中国元素片段啊!!

    “陶紫老师,我说了,很多事情,不能急功近利的!!”

    李少杰寸步不让,皱着眉头,和陶紫争执着。

    “我知道你们想在芭蕾方面,在音乐方面,在作品方面,更多的去展示中国文化,但你要知道,有时候,这样急功近利的心态并不可取,甚至会适得其反!!”

    “怎么就急功近利了?!既然有中国文化元素,那就展示啊!!”

    “因为这是欧洲的童话故事!!而且,是要区别于西欧风格的!!”

    李少杰皱眉。

    “中国的意向内容并不多,而且,为了作品本身考虑,要更加尝试去切换到以西方人的视角看中国的感觉!!”

    “而且,我本意就是在保留一丁点特色意像的同时,尽可能淡化各民族的政Z存在感,不要什么东西都那么偏执!!”

    李少杰很愁。

    要知道,西方人实际上对东方的了解,就是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带点偏见的。

    能够拿出来的正面印象,并且是无数人生活中容易接触到的正面印象......

    很少。

    所以,在处理的时候,李少杰觉得,在这种西方故事中,绝对不能太过于强调中国风格,这样反而适得其反。

    就像是两个不同语言国家的人沟通一样。

    你是非要上去安利本国语言,逼着对方读本国语言,这样效果好。

    还是你上去用他们的语言去讲述他们的故事,然后在其中给出一点自己国家与语言的印象与小彩蛋,然后逐渐深入呢?

    李少杰这么多作品走过来,真的是深有感触。

    就好像敦煌文化的作品一样。

    虽然同样走出世界,并且评价相当高。

    但那些老外,真的能感受到作品中最为深邃的中国文化吗?

    其实并不是的。

    他们只是从音乐作品中,感受到了东方的那种厚重文化底蕴与神秘。

    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美感。

    至于里面的东西......尤其是最为影响人的思想。

    即使是学识再高的,也真的很难get。

    虽然,严肃音乐难懂是常态。

    但李少杰觉得,起码你得能让那些能懂的人懂。

    就好像你跟人家外国人讲故事。

    中国《广虞初新志》中,黄之隽的《虎媪传》。

    保管TM说出第一句话,外国人都得当场懵逼。

    哪怕是有兴趣,也会太过难懂。

    但这个“虎姑婆”的故事,是流传于湾湾省的一个非常大众的民间故事。

    这就是文化差异的影响。

    但是,你如果换个角度呢?

    讲一下安徒生童话故事中的《小红帽》?

    都是告诉孩子们不要相信陌生人,小心上当受骗的故事。

    只不过,一个灰狼,一个老虎而已。

    好家伙,大同小异,非常类似的这个故事。

    瞬间,老外就能懂。

    然后,再去跟人说,我们也有类似的故事,XXX,早了百年。

    人家当时就会惊呼“wow!厉害厉害!神奇!”

    如果你跟外国人直接就聊武夷山的大红袍,雨前龙井和明前龙井的区别。

    人家懂吗?

    甚至会有不少人直接失去兴趣。

    但如果你从英国贵族饮用红茶的习惯中,去逐渐的切入到正统的中国茶文化......

    这聊起来是不是更容易被接受?

    所以,这一次,李少杰并不想强行的去搞什么传统正统中国文化。

    “加入了一点中国元素,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作品的整体风格是中国风格的,我可以有中国文化,中国故事,中国风格的作品,但是,这个作品不是!!”

    李少杰一副吵急眼的样子。

    “我这次,就是想用外国人的视角,去描绘一个更加正面的中国意向,而且只是个短暂的片段!!”

    舞剧的合作,并不只是单纯的舞蹈家,或者音乐家,能够完成的。

    李少杰只是有一个初步的安排与作品,故事与背景。

    但实际上,作品内部细节的选择与编排,是通过音乐家与编舞师共同来完成的。

    有时候,或许会因为舞蹈动作的改变,去改变变奏风格。

    李少杰是主导。

    但并不能做一言堂。

    如果不去听取一些真正编舞师,舞者的意见,那么自己作品的整体,只能是一坨屎。

    音乐有音乐的想法。

    舞蹈有舞蹈的想法。

    舞者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如果不能发挥出三者的长处,反而互相掣肘,那么作品单点再妙,整体看来......

    就是屎。

    这就是音乐与舞蹈结合中,需要衡量的两个片段。

    陶紫的想法实际上没什么错的。

    在陶紫看来,你有这么好的巡演机会,目标本来也是让作品走向世界的同时,能够带有一点中国特色。

    那为什么,在舞蹈的编排,在音乐的选择上,不能更中国呢?

    而李少杰的想法,则是......

    这部作品,实际上算是一个过渡的实验。

    目标并不想只是局限于“中国风格”内部,而是尽可能的以世界的视角去进行。

    推广中国文化固然重要,让中国艺术走向世界也重要。

    但绝对不能做中国风魔怔人。

    一切为作品服务,不能牵强。

    我可以有很纯正,很新颖,很有创造力的中国作品。

    但不能代表我只能有中国作品。

    而且,这一次,作品内部的中国元素片段,就是一种试验,一种“不以浓厚中国风元素去勾勒一种模糊的中国印象”的实验。

    陶紫觉得,应该在表达中国元素的时候,尽可能的以中式的芭蕾风格,音乐风格,甚至一些乐器点缀,让印象明朗化。.c0m

    但李少杰却想的是给出一个模糊的印象,尽可能还是以西式为主,不然,太过突兀的反馈会让作品整体的质感产生割裂。

    所以,两人在编排的思路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题外话------

    并不是虐主哦,也不是找个白痴和主角对着干。

    实际上,在艺术合作中,有各自的出发点与想法是很正常的。

    舞剧的设计也并非是一人可以完成的。

    我写的是音乐家,不是艺术全能。

    所以,在和不同领域艺术家的合作中,对碰中,不可能一帆风顺。

    有分歧,然后解决,搞出不一样质感的作品,我觉得才是最美妙的事情。

    而且......多少也是想接着这个机会吐槽一下。

    吐槽吐槽那些中国风魔怔人吧。

    实际上读者大大们也知道,剑仙属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超级舔狗了。

    不敢说研究的多深,但肯定也学过不少。

    也是属于认为“中华文化最NB”的人。

    但还是那句话,过犹不及,急功近利不可取。

    一味的去在任何作品中搞中国文化,反而成为魔怔人。

    你喜欢香油,但也不可能所有菜里都加香油。

    你喜欢香菜,但也不可能吃米饭都拌香菜。

    在合适的时候加入合适的东西,我觉得才更好。

    就算再喜欢吃辣的,但也还是要懂的品味甜食,对吧~

    如果成为辣椒魔怔人,冰淇淋都是红油辣椒味的......

    那就成黑暗料理了,而并不能有效的去推广辣味,对吧~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