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8 左右为难(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该死,但是不能死在瓦剌,他应该是在被接回再死去。

    而且朱祁锐也明白,主战终究只是一时之计,议和才是两方最终必然要走上的道路。

    瓦剌和鞑靼,终究也是华夏一员。

    朱祁锐对于蒙古的憎恨,远不及通古斯那群野蛮人。

    蒙古虽然灭亡过南宋,可是他们的统治也是依靠了北方汉人,他们没有全部灭亡华夏衣冠。

    而且明朝建立后,几次北伐也是杀伤不少蒙古人,算得上是报仇雪恨了。

    至于通古斯的那群野蛮人,他们不但要求剃发易服,更是只把汉人当奴才。

    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让科学文化全面倒退,满清可是误我华夏三百年。

    而且后来满清亡国时,是和平放权的,那些满人没有为祖上的罪恶而赎罪。

    一些不知道感恩的满人,后来更是上蹿下跳,所以才有了各种美化满清的辫子戏充斥着屏幕。

    不少满人更是占领了文化界,强行用清宫剧来给全体国民喂屎。

    如今瓦刺已然主动求和,同时也是大大的示弱后退。

    朱祁锐认为,朝廷此刻应该见好就收。

    非是朱祁锐消极怠战,只是他知道如今大明也是无力举大军北伐。

    大明新君初立,权力大多掌握在一众前朝老臣手中,正是新旧交替、人心未稳的时候。

    经过土木堡一战,京师三大营主力为之一空,沙场老将也大多身死殉国。

    而连续的天灾人祸,也是搞得天下疲惫,百姓已经苦不堪言。

    朱祁锐不太赞同汉武帝那样,来一个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他更希望是初唐那样,在内部富裕的情况下,一路碾压过去。

    因为国强和民富需要同时并举,不然一个国家再强大,又和老百姓有什么关系?

    这就如同秦始皇一样,虽然打下一个大大的江山,可是秦人并没有从中获益,反而是出人又出力。

    君不见,山东六国复辟,可有老秦人出来大喊复国?

    汉高祖刘邦一个“约法三章”,就收拢了关中人心,引为己用。

    这就是秦人苦秦的表现。

    而且朱祁锐还觉得,如今的大明和瓦剌,就像是两头受伤的饿狼。

    都是需要在舔舐伤口,等到伤口恢复后再一决高下。

    今日议和,其实就是为了他日再战!

    这些日子以来,朱祁锐每日都有留心于朝中动向。

    每日在邸报送到后,朱祁锐都是拿来反复翻看。

    自从瓦剌派出使者前来的消息传回京师以后,上谏议和的臣子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没有参与其中的,不过只有于谦、陈循等少数几人而已。

    当然,朱祁锐也是不好上书请和。

    他只怕自己贸然在信中劝说,会被他皇兄朱祁钰视为背叛行为。

    可是朱祁锐在翻来覆去之中,又着实觉得此时议和,才能满足大明利益最大化。

    苦气良久,朱祁锐最终还是提笔。

    “瓦剌使者频传言和之意,或许不足为信。”

    “然而也先受挫于大同城下,恐其兴兵以报复。请戒以大同、宣府各边官军,严加提备、勿堕奸计。”

    朱祁锐这样的话,不痛不痒。

    就算是给王直、陈懋这些主和派老臣看了,也不会引起异议。

    “靖康一战,宋人以钦、徽二宗北狩为耻。君王在北,涉及在南,此为千古痛骂。”

    “皇兄登基万民所望,若能不显北宋之灾,则天下人心尽附。”

    “如此,天位名正言顺。”

    “太上皇一如唐玄宗,虽归长安,然则人心不再。颐养天年,可全皇家亲情。”

    灯火之下,朱祁锐书写完毕。

    搁笔沉吟,他才越发觉时间不过一年,自己身上的锐气已然磨光不少。

    之前还鄙视王直等老臣迂腐,当真在陷入了朝政泥潭中,才知道哪里有那么容易清白自持的?

    “殿下,你可要想好了!”

    “要是你这一份奏章呈上,只怕今上那里必定不悦。说不得原本的圣眷正浓,就会烟消云散!”

    何安居大急,连忙出言相劝。

    “打?拿什么打?”

    “如今满朝文武都是请求迎回太上皇圣驾,就算皇兄再怎么坚持,终究是不能和人心相抗衡。”

    “这才半年时间,就凭着那些新入伍的兵丁,只怕是弓都拉不开!”

    朱祁锐知道,现在京营整训还没有结束,京军战力也还是不足。

    他可是没有自大到,就靠着宣府、大同的边军,就可以犁庭扫穴。

    “殿下,何必急于表态?”

    “我们只要看着陛下和群臣置气就可以了,又何必牵扯进去?”

    何安居再劝。

    朱祁锐刚才只是钻了牛角尖,经过何安居的劝说,他总算是惊醒了过来。

    “如此,孤不上书就是了!”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