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大荣大辱 大有大无的吴起(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学派,他一个人就占了三家——儒、兵、法。

    论儒家,他的老师是曾子——地位不亚于孔孟的存在,也算是一代宗师。

    论兵家,吴起一生大战七十六次,无一败绩,还差点把秦国灭了国,春秋战国时代唯一可与他比肩的,只有后来的战神白起。

    论法家,吴起在华夏法学历史上的地位,完全可以和李悝、商鞅、韩非子等大佬相提并论。

    之所以说吴起是大荣大辱,是因为吴起的一生背负了太多的非议和误解。

    而究其根由,很可能和他当初在鲁国的经历有关。

    吴起出生在卫国的一个富裕家庭中,家境富而不贵,有钱没门路。

    论出身吴起远不如作为皇帝外甥的梅长苏。

    但这样的家庭,让他有机会得到比平民子弟更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天天看着父母操持家业,耳濡目染之间,他也更能理解,个人奋斗所需的是坚韧。

    这种精神品质,在吴起追求人生大道的路上,是很有帮助的。

    但是这种家庭出身的孩子,对比那些贵族高干子弟,用后世影视剧里的话说,就是天然缺乏政治资源,也就是人脉。

    此外,他们对于“权力”“权谋”的理解,对比贵族子弟,首先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这个问题的存在,很可能就决定了吴起后来的结局。

    卫国是殷商后裔,民风富有商业精神,老百姓脑子普遍比较活泛,国家也很富裕,所以比较容易出人才。

    但是从政治上来看,这个国家不过就是一个上层早已糜烂不堪的小国,阶层固化,统治者毫无进取之心,在“国际”上毫无影响力,根本无法给人才提供发展空间。

    以吴起的出身,在这种环境下要想做官肯定是门都没有。

    可少年的吴起,却不甘心做个富家翁,而是立志要从政。

    在求官的过程中,吴起花光了家里的钱,结果一无所获,有一次还遭遇了“校园暴力”,被十几个恶少同学给堵在了半道上。

    这种斗殴是最容易出人命的,吴起手上出了人命,于是他只能跑到临近的鲁国。

    这次逃亡,却意外地让吴起因祸得福,他先是拜在了曾子门下为徒,后来又娶了齐国大夫田和的女儿为妻。

    曾子是儒家大师,而儒家对道德又非常严苛,仅从这点上说,我们就可以相信,吴起在卫国时根本不会有那些传说中的道德污点。

    结果好景不长,吴起很快就和自己的老师闹翻了,从后面他在兵家和法家上的造诣看,闹翻的根本原因很可能是学术分歧。

    但曾子给出的理由是,吴起母亲死了却不回去奔丧。

    吴起是因为杀了人跑出来的,他能回得去吗?

    吴起在鲁国又待了些日子后,齐国大军准备打鲁国。

    当时,鲁国的情况其实比卫国好不到哪儿去,都是人畜无害的小国,内部也都谈不上政治清明。

    而齐国在当时是超级大国,所以这场战争对鲁国来说是灭顶之灾。

    对于腐烂、僵化的系统而言,危机是唯一可能让他们回归正常的东西。

    那些靠裙带关系上来的贵族子弟,谁也不愿意去领兵抵抗,因为他们承担不起战败的责任。

    这就给了吴起机会,让他成了鲁国的领军大将。

    由此我们也可以明白“草根逆袭”究竟有多不易,吴起最多只能算是准草根。

    你的本事必须远远超乎常人,而你的机会,很可能是那些肉食者碰都不愿意碰的“垃圾股”。

    而即便如此,你也仅仅是“可能”成功而已——所以千万不要把那些励志鸡汤太当回事。

    吴起率领两万军队,奇迹般地打败了齐国的八万大军,一时间声名大振。

    结果等待他的不是奖赏,而是鲁国上层对他的集体批判,而这些批判,无一例外都是在拿道德说事。

    这公平吗?

    一点都不公平。

    打了胜仗没有奖赏,反而有惩罚。

    从古至今,国家也好,家庭也好,都始终应该秉承一个处世铁则,就是德需自律,而不能律人。

    因为道德这个东西根本无法量化,甚至无法得出统一的结论,后世出现的种种关于道德的争论就该清楚。

    反过来说,拿道德说事,就很可能怎么说都有理。

    只拿道德说事,往往意味着在实际利益或是法律层面,对方根本挑不出毛病,而这还没考虑造谣的可能性。

    最有意思的是,所有关于吴起道德污点的记载都来自鲁国。

    那问题就来了,吴起先前在卫国好好的,在魏国、楚国也没什么丑闻,可偏偏在你鲁国这个君子之国,就完全是个“人渣”,这符合逻辑吗?

    根本不符合。

    如果你所在的地方,内部道德流氓横行,高层成天务虚不务实,那么这样的地方,只要不愁吃饭,不留也罢。

    华夏儿女在为人处世上,也要尽量避免形成过分的道德“洁癖”。

    对于领导者来说,如果你身边有人用和业务无关的私德问题来向你“控诉”他人时,你首先需要警惕的不是被举报者,而恰恰是这个举报人。

    吴起一气之下去了魏国。

    那时候,人们从一个国家转到另一个国家,本质上和跳槽的性质差不多,更别说吴起就是平民,和国君连亲戚都算不上。

    当时魏国的国君正是一代雄主魏文侯。

    吴起在魏文侯麾下,先是做了河西郡太守,

    光靠十万魏军,就把当时尚有二十万军队的秦国折腾得奄奄一息,差一点就宣告破产。

    后来吴起做了魏国上将军,对魏国军队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建立了华夏最早的职业化军队魏武卒。

    后世,同样职业化的斯巴达勇士,真正能打仗的其实也就万数来号人,而吴起组建的魏武卒一共是五万人,他们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以平局告终。

    吴起还写了实际价值超过《孙子兵法》的《吴起兵法》。

    《吴起兵法》里面主要讲的不是什么哲学思想,也不是计谋技巧,而是军队的制度建设和保障。

    任何竞争,归根到底都是实力的比拼,魏国是当时的超级大国,体量和实力都已经足够大了,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如何保证自己不出错,只要不出错,那么你就可以靠实力优势压垮一切竞争者。

    看看《吴起兵法》,或许会比看看随处可见的《孙子兵法》更有现实意义。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