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九章 一视同仁还是因地制宜?(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sp;  徐州新政贯彻的就是这个态度,林朝也一直秉承着这个原则,所以高顺的回答没有半分犹豫。

    只可惜,林朝却摇了摇头。

    “若依公义此言,恐不出一月,民变又起。”

    这下高顺更加疑惑了,急忙皱眉道:“监军,末将不明白,一视同仁难道不好?”

    “好,一视同仁当然好,只是不切实际。”林朝笑道,“兹好比公义你为一郡太守,恰逢今年旱灾将至,若不修渠灌溉,粮食将颗粒无收,你当如何处置?”

    “监军您方才不是说了吗,末将自当亲自带人修渠以灌溉田地。”

    “那某再来问伱,带人修渠,必然要征发徭役。倘若你治下有五县,徭役又需五千人,你当如何征发?”

    “自然是每县出一千青壮。”

    闻言,林朝摇了摇头,嘴角露出一丝异样的笑容。

    见到林朝脸上的笑容,高顺本能觉得哪里不对,却又说不上来。

    林朝解答道:“一视同仁固然好,但必须建立在每个县的人口青壮都差不多的水平上。诸如有些县,或遇灾、或遭战乱,县中人口可能只有万人不到,你将此县与其他县征发徭役者同等数目,百姓如何肯依?”

    “这……”

    这个着实涉及到了高顺的知识盲区。

    他本能认为一视同仁是对的,但林朝所说的问题,他又无法用一视同仁来解决。

    林朝笑道:“子曰:因材施教。教书育人当如此,治理政务亦当因地制宜。身为一郡之长,你需要考虑得是治下百姓如何存活,如何生产,而非一定要追求一视同仁。

    每个县的人口不同,所出的青壮数量自然也不应该相同,至于各县该出多少,自然需要你郡守来调配。而调配的前提,又需要你掌握各县的民生情况。”

    说到这里,林朝忽然笑得很开心:“不然,你以为田元皓那家伙只是负责屯田,却为何把自己晒成了炭笔一般黑?”

    林朝可以拿田丰取乐,但高顺却不行。

    不过刚才林朝的一番对话,却让他真正明白了因地制宜这四个字真正的含义。

    “多谢监军教诲!”

    高顺极为郑重的一抱拳道。

    林朝摆了摆手道:“公义不必客气,现在你总该明白某编写此册的用意了吧。”

    昔年,这个小册子被林朝记下那些该算计,该招揽,该毒打,甚至是该弄死之人的名字。

    如今,它却成了治理州政的凭据,抚民以生的基石。

    “监军远见,末将佩服!”

    高顺再次抱拳道。

    眼看蓟县将至,林朝将小册子收回了怀中,同时继续开口笑道:“公义,某知你素擅练兵之道,所以便想问一问你。招揽士卒,军中将士选拔,可有出身要求?”

    见林朝发问,高顺连忙答道:“回监军,自然是有的。若条件允许,某还是愿意招募良家子为兵。如此,战力可以得到保障。”

    闻言,林朝点了点头。

    高顺的想法,倒是跟自己差不多。

    于是,林朝又甩出了一个问题:“那为何良家子的战力比流民高上许多,公义何以教我?”

    高顺再次沉默了。

    练兵他是擅长,但这些原理性的东西,他却从未想过。

    他愿意以良家子为兵,只是一种经验导致的结果。换句话说,高顺知道良家子的战斗力更强,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更强。

    “末将愚钝,实在不知缘由。”高顺抱拳道,“还请监军教我。”

    林朝并没有解答高顺的疑惑,反而笑着拍了拍高顺的肩膀,开口道:“公义,此事不急,你且慢慢想,何时想通了,便来说与某听即可。”

    对于高顺其人的能耐,林朝心里其实有些摸不透。

    高顺擅长练兵,擅长作战这是毋庸置疑的。只是他是否具备成为一军主将的资质,林朝目前还看不清楚。

    不过这并不妨碍自己先培养他,其他的日久自明。

    且看他高公义,到底有多少天分吧。

    好歹高顺是值得培养的,不像旁边瞪着一对大眼睛的庞德……这家伙虽然忠心可嘉,作战勇猛,但也仅仅如此了,终究不能成为镇守一方的大将。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