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集兵攻一处还是分兵以击(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这是围点打援之策,阴平只有一万人马,而傅阳有三万人马。

    如果自己的近四万人马围攻阴平,阴平断绝粮草供应,傅阳绝对不会坐视不救。

    傅阳的兵也不会倾城而出,最多只会有一万人马来救,到时自己再设伏兵,在半道截击,这样取胜的机会就比较大。

    “此策虽好,只是即使胜了一阵,而阴平如果坚守不战不降,其早有准备,粮食必丰,若是所围日久,只恐会有所生变,我们不如分兵以击,兵力相当,其必出战,则可速战速决。”

    周寻所说正合刘达之意,虽然留了一万人马在兖州,但心中对兖州之势总是有所担忧,因此也想速战速决。

    “我觉得亦应分兵相对,阴平只有一万守卒,慈愿率一万人马攻取阴平。”

    太史慈拱手请命。

    “曼成,你的看法呢?”

    刘达看向站在外围的李典问道。

    李典相对来说比较年轻,现在又只是校尉,这里的人资格都比他老,因此他一直都不太说话,只是默默听着。

    现在听刘达一问,连忙回道:“将军,典以为宜分兵以击。若集兵一处,其据城坚守,则迁延日久,我们粮草供应道远困难,若分兵以击,其必心有胜算而出战。我们若连败其二城,则徐州可得。”

    “好,既然诸位皆以为当分兵,太史慈,你率一万人马,先下戚县,后夺阴平,夺下阴平后即领兵向傅阳,与我合击陶谦。其他人随我直指傅阳,与陶谦决战。”

    刘达直身向诸将下令道。

    “诺。”

    诸将皆拱手相应。

    就在众人刚刚议定之时,士卒来报,说是郑县令带着留县县令来请降了。

    刘达让他们进来,果然看到郑雄带着一位腰缠黑绶之人,向刘达拜道:“留县县令梁贵听闻将军仁义,对民无犯,特来向将军请降。”

    刘达大喜,扶起梁县令道:“我为讨陶谦而来,非为屠民而来,民无害我,我亦不会害民,快快起来。”

    而郑雄忍着箭伤之痛,听闻太史慈要领兵向戚县,又自告奋勇,要与太史慈同去,劝戚县出降。

    若兵不血刃就能得城,刘达当然乐意,当即同意让郑雄同去。

    又派于禁领五千兵马和梁县令一起先行至留县,自己率领大军随后出发。

    大军出城时,城中不少百姓出城相送,皆赞言刘达之仁。

    以往大军若至,百姓多少都会遭受劫略,但现在兖州的兵马因为扬威将军的严令,一件侵害百姓之事都没有发生,这让他们不由不赞。

    且说太史慈和郑雄来到戚县城下,戚县就在广戚北面二十多里处,位于东海国和彭城国郡界上。

    戚县县令早听说了广戚之事,见大军临城,忙开了城门,带领县中吏士出城请降。

    不降也没办法,城里只有几百县兵,哪里能守得住,何必去让吏士枉送性命呢。

    而且广戚的郑县令败了之后不被刘将军所杀,那是因为人家得县民之心,有百姓为他求情。

    但是他这个县令可没有郑县令那么深得民心,到时候说不定城中百姓还会要求刘将军把他斩了呢!

    所以提前出降,至少还能免得一死,说不定连县令之位都还能保住。

    见到广戚县的县令郑雄,戚县县令心中暗暗称赞自己,亏自己聪明,主动出降,而不是等着郑雄来劝说才降,这么看来,这县令自己还是能继续当的。

    事实正如他所愿,太史慈只是在城里过了一夜,要了粮草,便起兵向阴平去了。

    郑雄也回到广戚去,继续当他的县令。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