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道与道(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讲老子,孔子,孙子这三个人。

    老子提出了他的道,一个超绝一切的虚无本体,以取代商周以来的人格神——天。

    老人骑着牛,看着远处那荒芜的耕地长满了荒草,一队又一队的士兵低着头从他身边经过,诸侯们不断的发动战争,底层平民或是逃亡,或是反抗...于是乎,老人拿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希望君王们能少过问政治,少些欲望,听其自然,对百姓轻徭薄赋,让他们修养生息,不要插手他们的日常生活。在同情人民的同时,他又提出愚民,或许,老人认为只有愚钝的平民,才不会起做无谓的抵抗,郑国人起义了,他们死了,鲁国人起义了,他们死了,晋人起义了,他们也死了。

    让他们变得愚钝一些,让他们学会忍受,减少一些斗争。

    他看出了对立面的转变,可是因为时代的局限,他否认了对立面的斗争,夸大了对立面的统一。

    即使如此,他还是那个世界上最早提出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人。虽然这朴素辩证法思想被唯心主义所冲淡,最后导向了形而上学。

    在他之外,还有一个幼年丧父,家道中落的没落贵族子弟,他也在观察着这个天下,他看到礼崩乐坏的天下,看到那接连不断的战争,人民所遭受的各种苦难,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天下有道。他这个道,却跟老子的道有些不太一样。

    他对华夏影响最大的地方,可能就是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正名”手段,华夏君王原先的政治手段是“政”和“刑”,而他提出了“德”和“礼”,更多的强调道德,君王若是能用德来治理国家,将得到人民的拥戴,这一定可以让社会稳定下来,让人民所承受的痛苦得以减轻。

    这位当然就是孔子。

    总有人无脑的辱骂儒家,或者无脑的鼓吹儒家。实际上,这两者都不可取。

    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你都看不到君主被人要求要提高道德水平,要善良仁义的对待治下百姓的事情,西方的骑士精神或许算一个,不过,跟德政思想完全没有可比性。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华夏的君王们都企图建立一个礼制,有道德的社会,自己就是带头遵守这个社会公约,作为皇帝,要孝顺父母,爱护百姓,哪怕装,也要装出这么一个面孔出来。儒家思想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呢?钱教授认为,最大的优点就在这个“德”。

    做一个对比,在儒家思想已经发酵之后,中国和其他地区的某一个君王公然杀死了自己的父母,或者残酷的虐待了几个无辜百姓,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若是在中国,则一定会引起轩然大波,可能引起群臣的抵触,贵族的叛乱。而在其他地方,嗯,贵族们才懒得管君王做了什么坏事呢。西方后来是通过宗教思想里的条条框框来束缚君王的暴行,宗教思想里那些对婚姻忠贞,敬爱父母等等道德观念,跟德治是相似的。

    儒家没有那么不堪,将华夏文明历史上所遭受的创伤一股脑的安放在儒家的头上,未免有些不太公正,可儒家也不是那么的神圣,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维系专制统治与等级社会,压抑人性,钳制思想,阻碍科技的发展...

    至于说奴性什么的...法家其实更有奴性,完全为君王服务,长期都是君王最忠实的鹰犬,早期的儒家反而更具有反抗精神,无论是孟子的君臣论,孔子主张的君臣关系,荀子所认为的臣子对待君王的方式,都表明了儒家并非是鼓吹什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一套,反而是追求一个平等的君臣关系。

    只可惜,那样有反抗精神的儒家得不到君王的重视,故而,他们就从各个学派身上学了点东西。

    不过,哪怕在最后,君主专制发展到巅峰,儒家还是有人敢出来辱骂君王,指正君王的过失。

    钱教授喝着一杯茶,暖洋洋的看着大家。

    “读论语的时候,一定要喝一杯热茶...”

    “别急着去读,一字一句的轻读,最好在温暖的阳光下,捧着一本散发着油墨味的竖排版的论语,一段一段的轻读...读完一句,就喝一口热茶。”

    “相信我,那是绝佳的享受。”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