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芯片的问题(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沟槽里掺入磷元素,就得到了一堆N型半导体。

    完成之后,清洗干净,重新涂上感光材料,用光刻机刻图,用刻蚀机刻沟槽,再撒上硼,就有了P型半导体。

    实际过程更加繁琐,大致原理就是这么回事。有点像3D打印,把导线和其他器件一点点一层层装进去。

    那么为啥不把芯片做的更大一点呢?这样不就可以安装更多电路了吗?性能不就赶上外国了嘛?

    答案出奇简单:钱!一块300mm直径的晶圆,16nm工艺可以做出100块芯片,10nm工艺可以做出210块芯片,于是价格就便宜了一半,在市场上就能死死摁住竞争对手,赚了钱又可以做更多研发,差距就这么拉开了。

    不过华国军用芯片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因为兔子不计较钱嘛!可以把芯片做的大大的。

    另外,越大的硅片遇到杂质的概率越大,所以芯片越大良品率越低。总的来说,大芯片的成本远远高于小芯片,不过对军兔来说,这都不叫事儿。

    毕竟安全第一,花钱总比被人掐脖子强。

    芯片良品率取决于晶圆厂整体水平,但加工精度完全取决于核心设备,就是前面提到的“光刻机”。

    光刻机,尼德兰—阿斯麦公司(ASML)横扫天下!不好意思,产量还不高,你们慢慢等着吧!无论是台基电、三鑫,还是英特尔,谁先买到阿斯麦的光刻机,谁就能率先具备7nm工艺。没办法,就是这么强大!

    东瀛的尼康和佳能也做光刻机,但技术远不如阿斯麦,这几年被阿斯麦打得找不到北,只能在低端市场抢份额。

    阿斯麦是唯一的高端光刻机生产商,每台售价至少1亿美金,2017年只生产了12台,2018年预计能产24台,这些都已经被台积电三星英特尔抢完了,2019年预测有40台,其中一台是给华芯国际。

    既然这么重要,咱不能多出点钱吗?

    第一:英特尔有阿斯麦15%的股份,台基电有5%,三鑫有3%,有些时候吧,钱不是万能的。第二,美丽坚整了个《瓦森纳协定》,敏感技术不能卖,华国、北高丽、波斯、利比雅均是被限制国家。

    有意思的是,2009年上沪微电子的90纳米光刻机研制成功(核心部件进口),2010年美丽坚允许90nm以上设备销售给华国,后来华国开始攻关65nm光刻机,2015年美丽坚允许65nm以上设备销售给中国,中芯国际才有机会去捡漏一台高端机。

    当然其中原因不言而喻,之所以放开限制,主要是为了打击华国企业,让华国企业无法获得利润,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不过咱也不用气馁,咱随便一家房地产公司,销售额轻松秒杀阿斯麦。

    重要性仅次于光刻机的刻蚀机,华国的状况要好很多,16nm刻蚀机已经量产运行,7-10nm刻蚀机也在路上了,所以美丽坚很贴心的解除了对华国刻蚀机的封锁。

    在晶圆上注入硼磷等元素要用到“离子注入机”,今年国内好像要第一台国产商用机,水平不知道。

    离子注入机70%的市场份额是美丽坚应用材料公司的。

    涂感光材料得用“涂胶显影机”,东瀛东京电子公司拿走了90%的市场份额。

    即便是光刻胶这些辅助材料,也几乎被东瀛信越、美丽坚陶氏等垄断。

    芯片做好后,得从晶圆上切下来,接上导线,装上外壳,顺便还得测试,这就叫封测。

    封测是台岛的天下,排名世界第一的日月光,后面还跟着一堆实力不俗的小弟:矽品、力成、南茂、欣邦、京元电子。

    华国的三大封测巨头,长电科技、华天科技、通富微电,混的都还不错,毕竟只是芯片产业的末端,技术含量不高。

    硅原料、芯片设计、晶圆加工、封测,以及相关的半导体设备,绝大部分领域华国还是处于“任重而道远”的状态。

    那这种懵逼状态还得持续多久呢?根据“烧钱烧时间”理论,掐指算算,大约是2030年吧!

    华国国院印发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纲要》明确提出,2030年集成电路产业链主要环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批企业进入国际第一梯队,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当前,华国芯片的总体水平差不多处在刚刚实现零突破的阶段,虽然市场份额微乎其微,但每个领域都在跟进。

    任重而道远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