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章(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人看着痛快。”

    鳌拜也很是厌恶洋人,虽然对于他们来说前朝的灭亡有洋人的一份功劳,“如果不是皇上说明白,我们还真想不到海外洋人如此奸诈阴险。”

    喀兰图对此也是咬牙切齿。没进关前不懂,现在进了关,港口就是他们的了。他们还因为皇上把道理掰碎了揉开了一个字一个字地讲清楚而明白了其中的道道,如今再想想他们因为现在海外洋人的贸易体系短期内受到打击白银流入减少而沾沾自喜,如何能不愤怒和后怕?

    “明朝时期金银比价是一比六,而倭国的金银比价是一比十,欧洲的金银比价居然是一比十四。如果不实行黄金本位兑换,限制白银的流入和贬值速度,估计过不了几年,等他们缓过劲来,我们也会被逼的不得不再次封海。”

    小顺治听着他们的愤怒,忍不住在心里叹息。

    “人心追逐利益,天性使然。当年永乐皇帝派郑和下西洋,随后并没有继续发展海外贸易,连宋朝的造船技术也没有留下来。而欧洲各国在哥伦布等探险家的带领下却是走出了陆地,走上了海洋扩张。”

    “欧洲和美洲的黄金价格昂贵,白银非常便宜。而明朝都是用银子,白银的产量不高流通也不好。然而洋人不光本地产的银子多,他们还实行重商主义到处殖民抢银子花银子。但是我们要思考的是,为何人才济济的明朝没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

    明朝时期,也有出海的商人,难道全国上下没有人知道海外的情况?大贤大儒、能人异士代代辈出的大明朝如何没人知道?就好比他们如何不知道一个国家文官势大武力弱的危险?如何不知道崇祯皇帝颁布法令给农户加税的错误?

    他们能真的不知道,洋人把非洲的奴隶和黄金运到欧洲和美洲,把美洲和倭国的白银运到中国,再把中国这里的瓷器、丝绸等货物运到欧洲和美洲高价售卖,这一圈绕下来的暴利?他们真的不知道三者之间巨大的汇率差?

    小顺治对此听到过好几种说法却最后都是叹息,几位满人将领模模糊糊地明白却又想不通。但是他们都非常确认一件事,自己不能犯这样的错误,不能让这样的错误发生,大清不能继续前朝的耳目闭塞,内忧外患。

    欧洲殖民者从前朝的表现里看到了巨大的商机,海外商人纷纷涌入中国。中国的大明朝因此获取了巨额的,占据那个时候全世界百分之八十的白银,然后就造成了以白银为本位的大明中国的白银急速贬值和严重的通货膨胀。

    而这个被洋人们称为到处留着奶蜜的古老国度,在开放了几千年后,在海贼和海盗的双重侵扰下,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世界贸易竞争还在第一轮货币战争中完败的情况下,在解决不了国内货币和实物价值不对等问题的情况下,不得不封闭港口,实行严苛的海禁政策。

    小顺治在心里又叹了口气,想起另外一件事儿,打起精神。

    “朕琢磨着,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华夏大地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从古到今一直是世界商品贸易重要的出口地,是世界经济的一大中心。我们出产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货物在其他国家极受欢迎,偏偏我们的经济情况又是自给自足,不需要海外的货物。”

    “前朝的朝廷实行海禁,造成海外之人对华夏货物的需求旺盛,私人港口日益兴旺,东南沿海走私贸易猖獗,海贼,海盗也就更加难以打击,这又是一个恶性循环。所以朕想着,我们需要从海外之国购买一些物事,平衡一下贸易往来。”

    一心想把他所有的部下都装备成精英军的鳌拜听到这句话,立即建议道:“购买五金如何?金、银、铜、铁、锡,银子不要换成白铅。我们的铜钱铸造耗费的铜、锡等物的量非常地大,打造武器需要的铁也非常的多,不若就和他们买这些物事。”

    多铎听到铜钱的事儿,也是头疼不已,“铜钱铸造的事儿臣也在担心,现在我们还不大缺铜,但是随着铜的损耗和流失,私家铸钱、销钱渐多,我们慢慢地就对铜大缺。现在一钱四分重量,铜七成,白铅三成的黄铜制式将无法维持。”

    小顺治想着他上辈子的世界,在钱币界享有盛誉的“顺治五式”--“顺治通宝”,忍不住笑了出来。

    喀兰图看到皇上笑得欢喜,心里一动,“皇上可是有了主意?”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