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黄裳得道(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那远古天神回头看了一眼大地,随手一挥便劈出了一个巨大的空间通道,天神乘坐着那似龙非龙的怪物,破碎虚空而去。

    随着画面的流转,赵佶好似跟着那位神人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好似领悟了所有,又好像任何东西都没留下。

    恍若一梦!

    赵佶闭目而立,沉默了良久。

    这一悟,就是三月时间,赵佶也不急着动用气运,全凭自己悟性和武学造诣,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而收获更大的,还是这群真正的武学大宗师。

    “天地一太极,人身一太极,太极本为一,因小成大小,因意成内外,若能去此心意,岂有内外之分、你我之别,天地既无尽,人身岂有尽,尽去诸般相。”

    无崖子摇头晃脑,漫不经心打起了公园老头子的太极。

    “天地间一气流行,皆因形相不同,致生千变万用,然若源溯其流,盖归一也。故能守一于中,我与木石何异,星辰与我何异,贯之一之,天地精华,尽为我夺。”

    第三十七副浮雕之下,扫地僧嘴里念念有词。

    光阴如箭,岁月如梭。

    时间一晃,已经是大宋新历十年。

    三年间,从战神图录上格出来的武经足可填满一座巨大的图书馆,这座宝库,成了大宋最宝贵的武学财富。

    三年间,文武科举并行,人才辈出,已然彻底将老一辈的世家门阀代替,科举俨然成为当今天下最为庞大的体系。

    三年间,突厥、高句丽、西域平定,天可汗赵佶的光芒照耀整个东方,大宋无数英豪在战场上出现。

    三年间,魔门变革,恢复诸子百家,行走天下。

    三年间,大宋治下,远超后世李唐时期的“贞观之治”,海晏河清,四海升平,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衣食无忧。

    三年后,黄裳得道了。

    大雪山上,赵佶背对黄裳,遥望苍穹“你真的做好了准备?要知道,你所走的路,朕也不知道对不对。”

    黄裳深深一拜“这条路,总有人要走,臣便来做个探路人,纵然失败了,臣亦无悔。”

    “你真的不需要朕来助你?”赵佶转过身,眸子里倒映着星空。

    再次打通时空壁垒,穿越高层次的世界,对他而言,并不难。只要踏足更高层次的世界,获取更加高深的秘籍便不难。

    但黄裳却是微微摇头“若臣这点气魄都没有,如何能跟得上官家的脚步,如何与那上界的仙神争锋……”

    这样的话已经问了多次,赵佶也不强求“好,朕为你压阵,你且放心突破!”

    “官家,那臣开始了!”

    黄裳盘膝而坐,通过三年来格战神图录,他对于道的感悟更加的细致了。

    在他的心灵世界之中,有一颗儒道的种子在缓慢的凝结,他冥冥之中有一种感应,若是这道种能够凝结而出的话,他的修行将真正的踏上通天之路。

    甚至为大宋开辟一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修行之路。

    所以,纵然前路是看不见的黑暗,即便是深渊阻隔,他也要闯出一条路来。

    何谓“道种”?

    这是大宗师之上的力量。

    天地有纹路,修行人观摩天地,俯察规则,感悟雷电风雨等各般力量,最终临摹成文,记于脑中,写在纸上,炼入身体中……始有武学、法术、神通等物。

    若是修行人将一门神念武学修炼至大成,彻底参悟武道的终极奥秘之后,神通自凝,能于神念中具现出一道纹路。

    此纹路便被赵佶命名为“道种”!

    道种一旦凝结,将会终生烙印在修行人的识海或者灵魂、中,产生种种妙效。

    三年来,日夜来格战神图录,黄裳的道心被打磨得圆满,心意自然更加圆融,他能感觉到,只要自己聚集一身力量,那颗代表着他毕生成就的种子,必将会诞生。

    “喝!”

    一声轻喝,黄裳全身功力聚集于丹田,他要“种我”,这是起源于道心种魔的武学理论,经过赵佶的改良、推演,已经玄妙非常。

    赵佶没去感知黄裳的身体变化,只肉眼可见的看到,他那一身澎湃的真元在消退,他那凝固的神念在虚化,一颗小小的种子从识海里生根发芽……

    七天过去,黄裳单薄的身体在雪山上摇摆,他所有的一切都浇灌在了那颗儒道种子上。

    他好似成了一个普通人,一个老人。

    但他的眸子却清澈得犹如蔚蓝的苍穹。

    “官家,臣悟了!儒门弟子黄裳,拜见吾皇!”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