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大明缺银(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p;   这么一来,钱都藏到地下去了,市面上的银子、铜钱,能不短缺吗?

    在那个时候,大明又实行了“一条鞭法”,而且在张居正死后,“一条鞭法”失去了张居正这个坚定支持的保驾护航,加之官场腐败日益加剧,使得出现了“鞭外加派”的情况!

    什么是“鞭外加派”?

    就是在“一条鞭法”之上,再增加徭役赋税!

    其中最典型,也最严重的,便是大明末年的“三饷”加派。

    上行下效,“三饷”之外,鸭饷、牛饷、禾虫等饷也堂而皇之的出现了。

    如此情形,使得百姓民不聊生,加之白银本就短缺,“一条鞭法”还使得银贵谷贱,百姓活不下去,能不闹起来!

    而闹得最凶,甚至闹得大明灭亡的李自成这伙人,主要来自哪呢?

    来自西北!

    为什么闹得最凶的人来自西北?

    因为中国本就是一个贫金银的国家,大明时期的银子主要依靠贸易从日本、欧美等地流入,由于东南地区是丝绸茶叶等贸易商品的产地,白银的流向是东南-京师-东北再通过贸易回到东南,而西北方,却基本没有白银流通!

    如此一来,本就严重缺银的西北能不疯狂闹起来吗?

    再加之大明末期欧洲市场爆发了贸易危机,以西班牙的塞维利亚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遭到了沉重打击。

    大明尽管与欧洲相距遥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影响,使得大明末年白银的进口骤减,最终使得整个帝国因为缺银,金融崩溃而灭亡。

    所以,张懋还真说对了!

    实行“一条鞭法”,那就必须保证银子充足,否则,这“一条鞭法”,推行全国,并不见得有多大的积极意义。

    说到底,“一条鞭法”还是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仍然是为封建社会的基础服务的。

    张懋一下切中要害,弘治皇帝也不是昏君,他很快就想到了一旦“一条鞭法”推向全大明,恐怕就要出现“银贵谷贱”的情形了,因为他很清楚,张懋说的没错,大明是真的缺银子。

    所以,弘治皇帝看向了李兆同,那表情,充满了遗憾。

    弘治皇帝的这个表情,等于就是在告诉李兆同,这“一条鞭法”,朕不能接受。

    李兆同也知道,张懋真的切中了要害,他提出“一条鞭法”,也没打算让弘治皇帝全盘接受。

    因为李兆同很清楚“一条鞭法”的地域局限性,他的“记忆”中,“一条鞭法”其实只适合在江南地区实行。

    可是,时代不同了!

    不是吗?

    这个时代,已经不是半年前的那个时代了!也不是李兆同“记忆”中的那个时代了。

    因为李兆同这个变数的出现,大明已经出现了剧变!

    因为李兆同联合朱厚照创办了“大明皇家股市交易所”,很多埋藏在地底下的银子,已经被挖了出来。

    李兆同别的地方不敢说,京城、三角淀、天津卫三地,是绝对不缺银子的,甚至,银子还在贬值!

    所以,李兆同立即辩解道:

    “陛下,英国公没说错,我大明缺银,可是,陛下,京城、三角淀、天津卫这几个地方,不缺银子啊!甚至,这几个地方,银子还在贬值!”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