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败亡之兵起于流寇,哀邦之民无以载腹(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公主殿下深明大义,虽是女子之身,然巾帼不让须眉也。公主殿下之心意,老臣必会上禀陛下。”

    王翦对着赢元曼拱手一拜道。

    赢元曼看着客套无比,恭敬有加的王翦,心中叹了一口气,虽以下嫁王府几度春秋,可自己终究只算个外人吧!

    “元曼告退。”

    赢元曼对着王翦道,然后转身离去。

    看着公主殿下萧瑟的背影,王翦浑浊的老脸露出一丝愧疚之意。

    长公主殿下实乃当世奇女子,若自己年轻二十岁,岂会造成今日尴尬之局面。

    时也,命也,可奈何!

    李府……

    “父亲大人。”

    “陛下昨日在彻侯爵位之上,新增国公爵位,父亲荣获卫国公,可见陛下对父亲之宠信。”

    李恒想了想,颇有些为父亲高兴道。

    “愚蠢,王翦,蒙恬,冯去疾三人才是货真价实的国公,为父不过是明升暗贬而已。”

    李斯大有深意的看了一眼二儿子,叹了一口气道。

    “父亲何出此言?”

    李恒楞了楞道。

    “受封国公爵者,皆岁俸五千石,何以为父只有三千石?”

    李斯目光凝视着二儿子,反问道。

    “这……”

    李恒露出迟疑之色,支支吾吾,半天也没想出来其中缘由。

    “这是陛下昨日差人送来的诏书,你看看吧!”

    李斯从袖中拿出一卷黑布,递给了李恒。

    李恒接过之后,当即打开,仔细看了起来。

    斯为丞相,治民三十余载矣。

    逮秦地之陕隘,朕初临大统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斯尽奇才,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

    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功其一也。

    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功其二也。

    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功其三也。

    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功其四也。

    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功其五也。

    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功其六也。

    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功其七也。

    若斯之为臣者,功足以盖世千秋,威足以载德丰碑也。

    朕乃得至今,四海归一,普天同庆,皆仰于斯之才,皆附于斯之能。

    “父亲大人,好事啊!陛下这满篇皆是对父亲的认可与赞赏啊!父亲对帝国之贡献,陛下皆看在眼中。”

    李恒看完之后,心血澎湃,十分开心兴奋道。

    “好事?”

    “很多时候,功劳太大了,并非好事,而是祸事。”

    李斯神色阴沉,满脸愁容道。

    这道诏书,自己前前后后看了不下一百遍。

    自己心中的确是这般想,这样认为,大秦帝国之所以能有今日,全仰赖自己。

    但每看一遍这道表功诏书,李斯都羞愧难当,悔之晚矣!

    他位极人臣,呼风唤雨太久了,久到忘了当年未入秦时,自己不过上蔡一布衣,怀才不遇,穷困潦倒。

    与其说自己成就了大秦,倒不如说是大秦成就了自己。

    自己真是老糊涂了啊!

    “父亲大人,何出此言,陛下对父亲器重万分,定不会如此。”

    李恒看着父亲神色阴云密布,一副大难即将临头的样子,惊呆了。

    自打记事以来,他从未见过父亲露出如此神色。

    在他的记忆中,父亲永远是那副沉着冷静,泰山崩于面前而面不改色的帝国丞相。

    “恒儿,你要多向你兄长学学,为帝国效力,至死不渝。”

    李斯目光盯着二儿子,意味深长道。

    李恒听到父亲提到远渡东海的兄长李由,立刻肃然起敬道:“父亲大人放心,若有一日,帝国需要恒儿,必万死不辞。”

    “好,吾儿真英雄也。”

    李斯看着儿子,欣慰的大笑起来道。

    平天殿……

    “知道朕为何召你?”

    嬴政斜躺在卧榻上,手中拿着一本书籍,正在观阅。

    “请陛下明示。”

    刘季接到陛下的诏令,便匆匆赶来,哪里猜得到陛下有何吩咐。

    “你曾做过县吏应当熟悉大秦律令,朕问你,徭役征发途中遇恶劣天气,延期何罪?”

    嬴政好似要考验刘季一般,随口询问道。

    “回禀陛下,依大秦律令,遇恶劣天气可缓期十日,超出十日者,逾期罚盾,逾期二十日者罚甲,逾期一月问罪。”

    刘季想了想,不假思索道。

    “大秦男子成年多久服一次徭役?”

    嬴政再次问道。

    “回禀陛下,男子成年若帝国征召需服兵役二年,按爵领国俸,食君禄。每岁需服一月劳役,为国尽忠,按贡献领薪资五谷。”

    刘季再次十分流利的答道。

    “朕未荡平天下,横扫六国之时,六国之徭役何其重也。弹丸小国尚且拥甲数十万,竭其民力,穷兵黩武。而大秦万事皆有法度可依,天下人何以憎秦如斯。”

    嬴政的语气有些情绪波动,这个问题困扰他的内心许久。

    “回陛下,天下万民无不对陛下感恩戴德,何来憎秦之说?”

    刘季心中一惊,随后斩钉截铁道。

    “朕纳六国之地,聚六合之民,安天下之心,善六王后裔。受恩典俸禄,复离宫别苑于咸阳。顺天意,承民心。收天下之利器,传王道之教化。”

    “六国贵族凡奉公守法者,皆免其罪。六国王族后裔纳降而止杀戮,锦衣无忧矣。然人心不古,贪图昔日之权柄,仰秦鼻息于表,行阴诡之术于内。”

    “这王座殿宇,亭台楼阁之下,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兵临四方,破城受降,朕之剑何曾砍掉六国王族之颅?朕可有负于六国王族?”

    “廓清轩宇,灭国亡邦,朕之剑可曾落在六国贵胄之身?朕可有过于六国贵胄?”

    “一统天下,四海归秦,朕之剑可曾染过六国遗民之血?朕可有罪于六国遗民?”

    嬴政站了起来,声震轩宇,发出震耳欲聋的问心之言。

    这些日子以来,他一直在自我检讨,可终究没觉得自己到底哪里有过。

    若说有,那便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手握天下之权柄,人人觊觎。

    正是自己的仁慈,才得以让那些六国余孽兴风作浪罢了!

    若是当初国破家亡日,将这些余孽斩草除根,何以至四处煽风点火,鼓动人心,毁大秦万世之基。

    胡亥只是推动加速了大秦的灭亡,而正是这些余孽一手造成了大秦帝国土崩瓦解的局面。

    想到这里,嬴政看向刘季的眼神,都凛冽冷了三分。

    刘季看到陛下阴冷的目光,不由的缩了缩脖子,立刻道:“陛下仁慈,天恩浩荡,六国臣民,无不对陛下感恩戴德,日夜向西,顶膜朝拜。”

    “你撒谎!他们日夜盼望着朕早点死才对。只有朕死了,他们才有机会重复往日之辉煌。”

    “朕收了他们作福作威的权利,断了他们鱼肉天下万民的资本,他们恨朕入骨。但一群土鸡瓦狗,阴暗角落里的臭虫,不过是朕的手下败将,不足为虑。”

    “朕活一日,他们便要躲在暗无天日的角落里瑟瑟发抖。只有朕死了,他们才敢蹦出来,群魔乱舞,祸乱天下。”

    “他们怕朕,惧朕,不敢反朕。因为他们知道,哪怕他们全都反了,朕能灭他们一次,就能再灭他们第二次,第三次,无数次。朕就是压在他们头上的大山,他们永无出头之日,毫无胜算。”

    嬴政一生遇上不知多少大事,但始终从容不迫,临危不乱,情绪不表于形。

    然而今天,他却愤怒无比,几乎吼了出来。

    因为他自认这一生,无愧于天下万民。

    可这天下万民却负了自己,负了大秦。

    这种无奈又愤慨的心情,没有人能够理解。

    刘季看着大发雷霆的陛下,身体都忍不住颤抖着,匍匐地上瑟瑟发抖,不敢吭声。

    他不知道始皇帝陛下究竟为何突然大发雷霆,这实在太恐怖了。

    皇帝威仪,本就不怒自威,此时大发雷霆,更是给刘季一股天崩地裂,山河失色的直接感受。

    自己仿佛处于风暴中心,备受狂风骤雨摧残,苦不堪言。

    “陛下,仁慈是给天下人的,并非是给某些人。贼人不死,何以净天下,若死一些人能够换得天下太平,国运昌隆,陛下何必自纠于心。”

    刘季想了很久,方才想明白一些事,然后小心翼翼对着嬴政谏言道。

    自己不懂什么天下大势,只知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什么狗屁大义。礼仪仁慈若是有用,周王朝还会土崩瓦解吗?

    过了许久,嬴政知道自己失态了,平复内心之后,他大有深意的看了一眼刘季。

    这货看来的确跟史书记载的一样,是个口蜜腹剑,心黑手辣的家伙。

    跟这家伙打天下的人,就没有几个有好下场。

    不过不得不承认,这家伙的确有王者之风。

    “六国归降之士近两百万众,五百年战乱,遍地狼烟,废墟遍布。穷着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朕大兴土木,浩大工程接踵而行。”

    “六国财富十之七八皆聚于贵胄之家,民生凋敝,家有良田者百不足一。若非朝廷以工代赈,兼济天下,饿死者几何?”

    “败亡之兵起于流寇,哀邦之民无以载腹。大秦连年用兵,平匪寇,威诸夷,吞百越,逐胡狄。”

    “巍巍大秦,傲然于世,放眼天下,谁与争锋。朕非穷兵黩武,而是迫于天下大势尔,否则六国降兵何以安置?”

    “胜利之师必骄,败亡之师必哀。若不对外用兵,数百万骄兵,哀兵解甲归田,习于军伍,血性凌然,天下何安矣?”

    嬴政振振有词,这世间谁又能明白自己的苦心?

    自己又岂不知民生凋敝,连年用兵,浩荡工程耗费民力。

    可天下初定,若非如此,大乱之局何以解除?

    大秦征战四方时披甲百万之众,再加上六国降兵,数百万之师。

    这些习惯军伍生活的大老粗,一旦返乡,军纪涣散,无人管制,岂不天下大乱。

    只有驰骋疆场才是他们的归宿,与其返乡滋扰乡民。倒不如为国建功,为子孙后世谋福,如此方是两全之策也。

    纵观古今,历朝历代,哪个敢初定天下之日,就解甲归田?

    无一例外,皆是对外用兵,以安天下。

    “陛下雄才大略,体恤万民疾苦。然天下民众,十有八九目不识丁,愚昧无知。只知道听途说,听风既是雨。”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大势易变,小人善引。因势导利,群起祸至。”

    “先贤有云,夫火生于木,火发而木焚。国生于奸,奸深则国乱。亦犹蚕能作茧,茧成则杀其身。”

    “人能生事,事烦则害其命。非至圣不能修身炼行,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夫十围之木,起于拱把。”

    “百仞之台,起于足下。治小恶不惧,必成大祸。木不相摩,火无由出。国无乱政,奸无由生。有始有终,是非不动。”

    刘季展现出非凡见识,引经据典,字字珠玑。

    自己这一生,正是因为起点太低,终不得志。

    索性逢酒作乐,得过且过。

    但如今自己得遇陛下赏识,改变了一生之命运,甚至子孙后世的命运。

    刘季觉得是时候搏一搏了,若是错失良机,也许自己这一生都将活在悔恨之中。

    听闻刘季的话,嬴政沉默下来,露出沉思之色。

    这些话虽然偏激,但并非没有道理。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六国余孽不可留,嬴政心中更加坚定了这个信念。

    君子易处,小人难防。

    这些臭虫躲在阴暗角落,等待时机。一旦天下有变,到处煽风点火,可恶至极。

    “那依你之见,这些心怀不轨,做梦都想复国重新掌权的人,当如何处理?”

    嬴政脸上不动声色,并没有回答刘季的问题,而是反问道。

    刘季见陛下又没有回答自己,也没有明确表态,心中微微思量一番,便坚定无比道:“陛下,臣听闻田地中的杂草若不除根,到了春暖花开之日,便会再次长出。”

    嬴政自然听出来了刘季话中的意思,与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何意?”

    嬴政揣着明白装糊涂道。

    “陛下,心怀不轨者当诛……”

    刘季心中暗暗给自己鼓气,他很清楚这是一场豪赌。

    赌赢了,陛下采用自己的建议,那自己就可以借此一飞冲天。

    若失败了,陛下要诛自己灭口,也并非不可能,不但自己甚至家人族人都会因此获罪。

    “大秦律令,杀人不诛心。万事皆依法度而行,否则何以取信天下人。”

    嬴政皱了皱眉头,沉声道。

    刘季顿时心中一紧,连忙道:“陛下,凡事皆有例外。事急从权,否则何以正天下。”

    “依你所言,朕今日可以肆无忌惮的杀他们,明日就能随心所欲杀了你吗?”

    嬴政话锋一转,打量着刘季,一脸认真之色道。

    “……”刘邦。

    这陛下的思维还真是难以琢磨啊!

    “陛下乃九州天下之主,若要臣死,只需一纸诏令,臣万死不辞。”

    刘季很快就镇定下来,再次开口道。

    “你倒是很会说话,此事朕自有定夺。”

    嬴政淡淡道。

    “陛下圣明。”

    刘季心中松了一口气。

    “吏不忧治思于奢,臣不虑国浸于权。将不伐谋沉于色,士不奋勇贪于功,如此可解乎?”

    嬴政想了想,正色道。

    “……”刘邦。

    自己前不久还只是一个个小小亭长,来咸阳才多久?

    这治国御人之术,不是陛下您的拿手好戏吗?

    刘季真的很忧伤,这问题可是个烫手山芋,回答的好,有罪,回答不好,也有罪。

    这简直就是一道无解难题,任由他如何能言善辩,此时也不知如何开口。

    嬴政看着刘季一张脸憋的通红,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蹦出半个屁来,心中甚是快意。

    还真以为你天生什么都精通,看来也不尽然嘛!

    “陛下……臣无解。”

    刘季吞吞吐吐道。

    “罢了!”

    嬴政也没有勉强的意思,沉吟片刻继续道:“朕久闻沛县人杰地灵,你可有什么人才举荐?”

    绕了半天的弯子,嬴政方才露出自己的意图。

    刘季心中一愣,人才?

    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等人皆已入仕。

    自己的朋友虽多,但胡乱向陛下推荐,那岂不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陛下话中有话啊!

    “陛下圣明。”

    想到这里,刘季瞬间变了一副模样,双目通红,泪如雨下。

    “咦?爱卿这是做什么?”

    看着拜了三拜的刘季,嬴政狐疑道。

    “陛下,高居庙堂,身份尊贵,睥睨天下,九州共尊。不知我等贫寒子弟之艰辛,不晓卑微小吏之辛酸。”

    刘季用衣角擦了擦眼角的泪水,字字血泪道。

    嬴政心中若有所思,开口道:“说下去。”

    “臣做泗水亭数年,战战兢兢,奉公职守,朝廷下发之任务,从不敢有丝毫懈怠,并非臣吹嘘,十里八乡有口皆碑。”

    “只因臣出身寒门,身份卑贱,终不得提拔。如今成为御前参政知事,还是仰赖陛下知遇之恩。”

    “陛下虽有圣主之德,选贤任能不唯亲。”

    “可各地官吏与陛下却反其道而行之,任人唯亲,避贤良,受贿禄,敛横财,狂悖至极。”

    刘季声色俱厉,对嬴政谏言道。

    “朕此次巡狩天下之时,所过之处,的确触目惊心,许多官吏之行为,简直丧心病狂。”

    “只是朕颇为不解,黑冰台遍布天下,为何朕从未收到半点风声。”

    嬴政沉默了良久,脸色阴沉道。

    “陛下,人皆有私心,也许大多数黑冰台的死士皆忠于陛下。但凡事总有例外,毕竟黑冰台遍布帝国,林子大了什么鸟都会有。”

    刘季鼓足勇气,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你且退下,朕乏了。”

    嬴政挥了挥手,露出无尽倦意道。

    “臣告退,陛下保重圣体。”

    刘季站了起来,小心翼翼的离开大殿之后,方才深深出了一口气。

    嬴政坐在王座上,目光忧郁,陷入沉思之中。

    天下至尊又如何?

    所闻所见,不过都是道听途说罢了。

    恩科势在必行,如此帝国才不至于变成一潭死水。

    帝国表面看似风平浪静,一片欣欣向荣,但嬴政很清楚,由于阶级固化,官僚作风大行其道,暗流已经开始酝酿。

    自己死后,大秦覆灭,赵高与胡亥的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这些六国官吏就没有半点责任吗?

    危险扼杀于摇篮之中,方为上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大秦帝国需要新鲜的血液,来搅浑这坛死水。

    “陈平,萧何,希望不要让朕失望才是。”

    嬴政喃喃自语道,然后便再次拿起奏章,专注的观阅起来。

    过了一会,赵忠走了进来,对着嬴政一拜道:“陛下,夜深了,该休息了。”

    “去将黑魇召来。”

    嬴政头也没有抬一下,轻声下令道。

    赵忠心中一惊,然后立刻道:“臣遵旨。”

    大约半个时辰后,一名身穿黑色铠甲,脸上带着青面獠牙面具的甲士走入了平天殿之中。

    “臣,拜见陛下。”

    他走到大殿中央,百米外对着嬴政单膝跪下道。

    “率黑魇卫,彻查九州黑冰台各部。朕给你先斩后奏之权,无论你用什么办法,朕要掌握天下任何风吹草动。”

    “朕的眼睛还没瞎,朕的耳朵也没有聋。朕不想成为天下笑柄,让世人觉得朕是装聋作哑,睁眼瞎的傀儡皇帝?”

    “这神州大地是朕之天下,还是他们这群目无君上,狗胆包天,混账东西之天下?”

    嬴政看着黑魇,声音宛若滚雷,愤怒咆哮道。

    “若罪证如山,是否格杀勿论?”

    黑魇再次求问道。

    “若罪证如山,给朕全杀了,以正天下邪风。”

    嬴政杀气腾腾道。

    “臣,谨遵陛下圣喻。”

    黑魇声音依旧沙哑,心中却有些震惊。

    侍奉陛下数十年,他第一次见陛下如此生气。

    “朕提醒你一句,黑冰台若不能充当朕之耳目,留之何用?”

    “自己好生掂量吧!”

    嬴政挥了挥手,语气颇为严苛道。

    黑魇暗叹不已,这一天还是来了。

    陛下这是对黑冰台产生了不信任,不行,若陛下不再信任黑冰台,那黑冰台只怕就要消失在历史尘埃之中了。

    “陛下放心,臣必当彻底清洗黑冰台,无论是谁,胆敢背叛陛下,臣必会让他明白,背主求荣是何等凄惨下场。”

    黑魇腰杆挺得笔直,对着嬴政抱拳一拜道。

    “朕知道了,你去吧!”

    嬴政拿起一份奏章,再次观阅起来,对着下面的黑魇挥了挥手道。

    “臣告退。”

    黑魇再次俯首一拜,然后起身,接连退后几步,转身离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