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据雄关扫蔽而自珍,蔑诸夷妄自而尊大(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都绝对不想放过这个肥差。

    哪怕是御史大夫的冯去疾,都想将这颗摇钱树,揽入手中,但是他很清楚,这绝不可能!

    看着争吵不休的众臣,嬴政出言制止了纷乱不休的局势。

    “公子赢洛。”

    嬴政直接开口道。

    见陛下出言,很快纷乱的大殿安静下来。

    一群争的脸红脖子粗的大臣们,目光全都看向了公子赢洛。

    “臣在。”

    赢洛四十出头,一表人才,他虽皇室血脉,但并非陛下后裔。

    而是孝文王玄孙,与陛下也算是同根同源,大秦皇室后裔,论辈分,陛下算是自己的叔父。

    依大秦律,他虽是皇亲,但若无真才功绩,也是无法立足庙堂之上。

    自幼饱读诗书,赢洛在朝中任职参政议郎,岁俸六百石,归郎中令管辖。

    “帝国商铺事关重大,众爱卿又争持不下。朕看就设商营司,下设两丞,敕令赢洛为商营令,岁俸一千五石,独立九卿之外。”

    “与黑冰台等同,享专禀之权,只对朕负责。其余诸部,不得干涉,诸位爱卿觉得如何?”

    嬴政神色严肃,望向众人,虽然话语之中透露着询问之意,但语气却不容拒绝。

    众臣顿时呆若木鸡,一个个眼睛瞪得老大,一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样子。

    感情他们吵了半天,闹了半天,全都是个笑话。

    陛下根本就没有打算让他们染指帝国商铺的打算,之所以如此做,也不过是抛砖引玉,堵死众人的后路。

    “帝国商铺就一个,众位爱卿都想划归己部之下,朕实在为难。为了顾全大局,众臣和睦,朕不得不出此下策,诸位爱卿应该能够明白朕的苦心吧?”

    嬴政看着一言不发的朝臣,意味深长道。

    下方众人心中一凌,顿时恍然。

    陛下圣意已决,自己虽然心中还惦记着,可敢说个不字吗?

    “陛下圣明,臣等谨遵陛下圣喻。”

    众人言不由衷,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臣,领旨谢恩,必不负陛下重托。”

    赢洛也连忙躬身行礼一拜道。

    这一天他等的太久了,陛下总算给自己委以重任了。

    他们家虽是皇亲国戚,但紧靠朝廷恩养,日子虽然过的还算体面。

    但终究难登大雅之堂,再加上陛下新政,收天下之田,还耕于民,他们这些皇亲国戚的好日子更是难过了。

    若不节衣缩食,节省用度,祖上传下的一些家底,总有座山吃空的时候。

    朝廷恩养之俸禄从不以血脉而论,只以功勋来评。

    时过几代,赢洛严格来说已经不算嫡系,只能算是旁系血统。

    若再过几代人,他们这一脉再不出什么人杰,立下点功勋,只怕朝廷恩养的俸禄也就差不多要断了。

    赢洛可以说是整个家族的希望,所有人都希望他能够为国立功,为陛下分忧,如此方能延续家族兴旺。

    六百年大秦,赢氏子孙何其多?

    若所有皇亲国戚,皆要朝廷恩养,只怕这笔天文数字的开支,足以压垮任何强大帝国。

    依律皇室福泽七世而终,泽主不庇庶。

    就好像陛下之子皆能够得到或多或少分封,而陛下之孙,若非嫡公子继承父业,则只能得朝廷之俸养。

    而到了曾孙俸养会逐世减少,直至七世仍孙而止。

    “第一条定下了,那众位爱卿说说第二条吧!”

    嬴政挥了挥手,众人皆各自归位,然后开口询问道。

    “陛下,臣以为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若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居无长所,安不得息,何以繁衍以生息?”

    “陛下雄才大略,心系天下苍生,励精图治,力挽破碎山河。只要朝廷吏治清明,君臣上下一心,不出百年,大秦人丁必然会进入一个稳定上升期。”

    “五百年战乱,天下厌战久已。陛下一统四海八荒,乃天意所指,民心所向。陛下一系列新政,无不是养民之良策,按部就班,假以时日,民富则子多,无须刻舟求剑。”

    一名年约半百的谏议大夫站了出来,对着嬴政滔滔不绝道。

    众人听这一席话都不约而同的点了点头,十分赞同这个观点。

    也有一些虽然并不完全苟同,但这一番说辞的确让人无可反驳,静观其变。

    嬴政看了看这名谏议大夫,神色无喜亦无悲,让人看不出丝毫变化。

    然后他又扫视一圈,看了所有文武大臣。

    每个人看到陛下的目光,都不约而同的垂首低目,不敢直视陛下眼神,以示尊崇。

    “百年太久了啊!”

    嬴政收回目光,突然叹了一口气道。

    所有人心中一惊,陛下生平最恶生死。

    尤其是近几年,陛下身体每况日下,更无人敢言生死。

    那名谏言大夫当即脸色大变,双手情不自禁的颤抖起来。

    “陛下,臣绝无此意啊!”

    这名谏议大夫直接跪了下去,心中七上八下,惶恐不安道。

    这句话落下,大殿鸦雀无声,静的可怕。

    不少人都为这名歌功颂德,不长记性的大夫捏了一把冷汗!

    还有一些人心中冷笑不已,向陛下献媚?

    啧啧!

    这下自讨没趣了吧!

    该……

    王座之所以高高在上,那是因为坐在上面就能把下面众生的嘴脸都看得清清楚楚。

    不少人的表情自然被嬴政尽收眼底,心中若有所思。

    君王若只会施恩,不知施威,那只会让臣子骄横狂悖。

    君王若只会施威,不知施恩,那只会让臣子谨言慎行。

    恩威并济,权谋之术,难登大雅之堂,刻意而为,不过是徒增笑料而已。

    能够跻身庙堂者,又有几个是蠢材?

    恩于形,威于势,喜怒于心,不行于色,一言一行皆是恩威。

    帝怒,山河失色……

    帝悦,日月永辉……

    嬴政看着禁声的群臣,脸上不动声色,缓缓站了起来。

    他那高大伟岸的身姿,可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犹如泰山压顶的沉重之感。

    咔哒……

    嬴政从高高的王座之上走了下来,面无表情,每一个步履都似乎富有音律节奏,敲打着众人的内心。

    那名跪下心中惶恐不安的谏议大夫,听到陛下的脚步声逐渐逼近,一颗心也彻底提到了嗓子眼。

    直到看到陛下的大脚驻留在自己眼前,他更是深深埋着头,身若压覆了千钧之力,让他的呼吸都开始减弱。

    嬴政一张严肃的面孔,看着脚下瑟瑟发抖的谏议大夫陡然露出一丝微笑,亲自弯腰将脚下的谏议大夫扶了起来。

    看着一脸茫然彷徨的谏议大夫,嬴政笑着道:“朕知坊间多有谣言,说臣恶生死,喜美言。然谣言终归只是谣言,当不得真。”

    “陛下圣明。”

    所有人都不由松了一口气,虽陛下只是轻飘飘的一句话,但是无疑给所有人释压了。

    尤其是那名年过半百的谏议大夫,更深深有一种从鬼门关擦肩而过的直观感受。

    嬴政对着这名惊魂初定的谏议大夫,挥了挥手道:“爱卿,暂且退下吧!”

    “谢陛下。”

    谏议大夫当即如蒙大赦,急忙谢恩,然后便重新归入了自己的席位。

    嬴政站在大殿中央,身板挺的笔直,虽然上千人的目光齐聚在他的身上,但是他仍旧宛若闲庭散步,视若无睹。

    “自三皇五帝,尧舜禹汤,中原大地,华夏儿女。世代浴血,奋战诸夷,万里山河,祖辈牧守。”

    嬴政的话音并不大,可却字字珠玑,每一句话都夹带着沉重的历史宿命,这些都是染血之言。

    众人不由自主的浮现联翩,那波澜壮阔的远古时代至今,华夏大地的先贤们从未退怯过。

    无论是猛兽天灾,还是诸夷人祸,这片热土总会英雄辈出,力挽一个时代,谱写壮歌。

    “终春秋战国,四海宾服,六合归一,巍巍大秦。北有胡狄,西有羌毗,南蛮待毙,东夷可期。”

    “天何其广也,然不可道哉。地何其阔也,然不足十万里。占沃土万方之地,拥精甲百万之士。视四方诸敌以不见,辖民千万以养尊。”

    “据雄关扫蔽而自珍,蔑诸夷妄自而尊大。文武醉生则梦死,士民安乐亦忘勇。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长此以往,大秦何存?诸卿何在乎?”

    嬴政的声音宛如惊雷,直指人心。

    众臣面对陛下的灵魂拷问,不由面露沉重凝思之色,一个个齐声高呼道:“陛下圣明,臣等有愧。”

    “陛下之胸怀,涵盖古今,借千秋之青史,明后世之警钟。”

    “陛下雄心依旧,初心不改。听陛下一席警世之言,老臣虽以近花甲之年,仍愿为帝国效力,为陛下尽忠。为千秋子孙后世谋得万世福泽,为大秦帝国筑就万世不拔之基夜,尽之死力。”

    王翦心血澎湃的站了起来,对着站在大殿中央,身姿伟岸的嬴政,由衷躬身一拜道。

    “愿为帝国效力,为陛下尽忠。为千秋子孙后世谋得万世福泽,为大秦帝国筑就万世不拔之基业,尽之死力。”

    满殿文武大臣,这一刻都不由肃然起敬,摒弃成见,全都发自肺腑道。

    也许这一生,他们说过太多言不由衷,心不对口之言,但此时此刻,他们感受到自己那颗已经寂静多年的心灵,再次热血沸腾。

    七尺男儿,志在四方,若能为国效力,持三尺剑,开疆扩土,名垂青史,谁人不想?

    回首少年郎,

    热血心飞扬。

    十载寒窗夜,

    只为报君王。

    执笔秉书,塑千秋之业,筑万世之基,谁人又不念?

    然官场沉浮,久经世故,多年摸打滚爬,安享盛世荣华,又有几人仍保持初心不改?

    “只要大秦帝国上下一心,何愁四方夷狄不灭?”

    嬴政走回自己的王座上,坐了下去,看着这一幕,不由豪气冲天道。

    “陛下,我华夏族自古以来皆以多子多孙为福禄,然民以食为天,限制大秦人口增长的不是百姓不愿生,而是粮食有限,无法供养多出的口吃饭。”

    “再者民间疾苦,幼儿本就体弱,多遭灾引难,十名幼儿过半早夭。别说民间,就说在座的诸位王公大臣们,又有几人家中没有小儿夭折?”

    冯去疾对着嬴政拱了拱手,十分富有见解道。

    “不错,御史大夫所言甚是。”

    “所言极是。”

    “真知灼见。”

    冯去疾的一席话,顿时引起了众人的共鸣。

    嬴政露出沉思之色,然后点了点头道:“爱卿所言有理。”

    “奉常〔九卿之一〕卿何在?”

    嬴政话锋一转,直接点名叫道。

    奉常卿立刻站了出来,走到大殿之中,对着嬴政一拜道:“老臣在。”

    “你是大秦帝国的奉常,掌祭祀礼仪,管太乐太医,朕问你大秦帝国有医者几许?”

    嬴政神色风轻云淡的问道。

    “禀陛下,管辖巫医的太医令虽是老臣下属,但奉常司所部各司其职,分工不同,这具体数字恐怕要请陛下问太医令了。”

    奉常卿心虚不已,说出这番话来,忐忑不已。

    “哈!哈!哈!”

    嬴政突然大笑起来,吓了众人一跳。

    这什么情况?

    众人的脑门都挂满了疑问?

    果然天威难测啊!

    “混账……你身为奉常卿,岁俸二千石,银印青绶,爵拜关内侯,位上卿。”

    嬴政笑声戛然而止,目光阴冷的盯着奉常卿赵甫,怒斥道。

    “陛下息怒,老臣有罪。”

    奉常卿赵甫不敢迎视陛下的目光,连忙跪了下去,颤颤巍巍道。

    “冯去疾,依大秦律渎职之罪,该如何论处?”

    嬴政没有理会跪下求饶的奉常卿,而是对着冯去疾问道。

    冯去疾心中咯噔一下,暗暗松了一口气,还好自己做足了功课,不会因此回答不上来。

    大秦律令虽是李斯编纂,但要问谁对这大秦律令最为熟悉,恐怕整个大秦无人能够超越陛下了。

    陛下看似询问自己,但未尝没有考验自己的意思。

    “回陛下,依大秦律,*****,论情节严重与否,重则罢官夺职,满门流放三千里。轻则贬职三级,罚俸三月,以观后效。”

    冯去疾理清思绪之后,有些心惊肉跳的回答道。

    “嗯,那丞相以为奉常卿当如何处置?”

    嬴政并没有表露自己的想法,而是向冯去疾征询意见道。

    这……

    冯去疾看了看嬴政,可是陛下脸上古井无波,他根本无从揣测陛下圣意。

    一时间他倒有些犹豫起来,这事说小便小,说大可大,关键是看陛下之态度。

    满门流放?

    是否太过严苛?

    贬职降级?

    陛下又是否满意?

    冯去疾内心七上八下,陷入两难之境。

    “回,回陛下……臣以为奉常虽有渎职之罪,可念其乃皇亲国戚,若因此满门流放三千里,恐遭天下人非议。”

    “不如便连将三级,罚其一年俸禄,以儆效尤,陛下觉得如何?”

    冯去疾心中略微思量一番,便十分圆滑的把话给说死道。

    “那便依丞相所言,敕令免去奉常卿赢锐之职,降为太宰,罚俸一年。”

    嬴政点了点头,当即拍板道。

    奉常卿赢锐心中松了一口气,感激的看了一眼冯去疾。

    这无疑是最好的结果了,虽丢了奉常卿之位,可好歹没有全家被流放。

    “臣叩谢陛下天恩。”

    奉常卿赢锐连忙谢恩道。

    嬴政没有说话,挥了挥手。

    赢锐连忙回到了自己的席位,此时他方才发觉自己后背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浸湿。

    “诸位爱卿所言,甚合朕心。民以食为天,自古皆如是。大秦地广人稀,万里山河,只不过区区几千万人。”

    “荒地不知几何,人力捉襟见肘。世间万物,无论你想干什么,都离不开人。千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大乱之终,大治之始也。”

    “东海之外,远渡重洋,番禺之地,有一主粮。因产自番外,故名曰番薯,亩产数千斤,得之粮忧自解。”

    “朕组建帝国海军,其一迎番薯入大秦,以解天下之忧。其二,茫茫大海之外,多海岛。占之,进可兵威四海之外之番人,退可挟大海汪洋之要塞,御番人于国门之外。”

    嬴政目光闪烁着精光,振振有词道。

    额!

    等到嬴政说完,众人才总算理清了思绪。

    陛下这第三条根本就是为了第四条铺垫啊!

    名不正,则言不顺!

    若帝国海军出师海外,劳师动众,是为了解决大秦天下众生吃饭的问题,那就变的完全不一样了。

    若只是单纯为了远渡重洋,那便是劳民伤财,穷兵黩武也。

    可被陛下这一番转换,瞬间帝国海军远渡重洋便成了国之大事也。

    事关天下万民吃饱饭的问题,这便是帝国头等大事。

    原本一些准备劝谏陛下撤销,甚至小规模建制海军的大臣们,瞬间便被堵住了嘴巴。

    这个时候,他们还如何反对?

    若一意孤行,那便是与整个天下人为敌?

    “陛下,臣以为帝国海军应该征集五万,如此方能宣扬我大秦帝国无上威严。”

    “陛下,臣以为最少要十万海师。”

    “陛下,海军将行番外之地,若是太少,不足以彰显巍巍大秦之国威,更难昭示陛下煌煌之天威。”

    “陛下……”

    一时间,满朝大臣,无不开口,几乎都赞成帝国海军远渡重洋。

    当然有人欢喜有人愁,还有极少一部分保守刚正派,沉默不语。

    看着满朝文武欢心鼓舞,意气风发的样子,他们却并不看好帝国海军远渡重洋未知之地。

    自古以来,汪洋大海便是人类禁区。

    邻海之滨,虽多有渔船出海狩猎,但也只不过出没近海。

    对于深海无人敢涉足,去了深海的,从来就没听说过谁能回来。

    “陛下,臣孤陋寡闻,只听闻茫茫大海无边无际,入海百里之外,人不分天南地北。时有滔天巨浪,撕裂一切敢涉足深海入侵者。”

    就在这时,御史丞百里华站了起来,对着嬴政提醒道。

    果然他的话如同一盆冷水,直接淋在了众人的头上。

    不少大臣心中一惊,此时方才想到对于大海禁区,自古以来的众多惊骇传闻。

    嬴政并不意外,从面前桌案上拿起一面早就准备好的圆盘道:“这是改进版的司南,朕称它为指南针,无论你身处何方,皆可让你辨别方向。”

    下方群臣顿时瞳孔瞪得老大,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奇异精巧之物。

    这是出自哪位匠作大师之手?

    “将航海图抬上来。”

    嬴政放下手中的指南针,然后对着宦者丞道。

    “陛下有旨,将海航图抬上殿来。”

    宦者丞站在一旁,立刻高声喝道。

    很快十几个内侍抬着一卷巨大的锦布走了上来,众目睽睽之下,他们十分分工有序的将锦布缓缓展开,直接铺在了大殿中央。

    “啊……”

    “这……”

    满朝文武大臣看着渐渐展开的航海图一个个震惊无比的站了起来,看着那详尽无比的绘制海图,差点没把眼珠子瞪出来。

    这是什么手法?

    地图还能这样绘画吗?

    他们活了这么久,第一次见如此详尽,一目了然的地图。

    其中不少将领终年与地图打交道,可也从未见过如此精致地图。

    嬴政没有理会震惊无比的众人,而是站了起来,直接一步一步踩在了地图之上。

    “这里是大秦。”

    嬴政站在地图上,脚下踩着标注大秦帝国,以黑色描绘的版图上。

    “这是辽东半岛,朕要在渤海打造帝国海军要塞。而箕子国,晨国必须入秦,如此渤海湾才能真正意义上算是帝国内海。”

    “拿下箕子,晨国,兵临瀛洲四岛,至此大秦东南方能无忧矣。”

    嬴政从大秦的版图挪开一只大脚,直接踩在了箕子,晨国与瀛洲四岛之上,霸道无比道。

    “象郡南下,雒越弹指可灭,西渡湄河,中南万里肥沃之地,指日可下矣。”

    嬴政说到这里,脸上也不由浮现一丝欣慰的笑意。

    “恭贺陛下,大秦万年。”

    满朝文武也是喜上眉梢,帝国扩土开疆对他们而言也是好事一件。

    毕竟他们与帝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只要帝国不倒,他们家族就能屹立不倒。

    “只要拿下中南,南海诸岛尽皆大秦囊中之物。”

    “沿袋陆东渡,直抵安陆,大秦所需之物,皆在此地。”

    嬴政走到了袋陆之上,大脚踩在了上面,然后目光炯炯有神的望着远隔汪洋大海的印大陆与安大陆道。

    到了此时此刻,满朝文武哪里还能不明白,陛下志在四海,而不是偏居一隅之地。

    可看这张浩瀚地图,恐怕非朝夕之功可得,恐怕又要不知多少代人为之奋斗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