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学术与应用(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士任官标准,降低恩科选士标准,这样一来,人人就不会去挤进士科这个独木桥了。”

    陈抟和赵匡胤都听的目瞪口呆,不知道该接什么话。

    唐朝科举,进士只是又了当官的资格,还要经过吏部的铨选,也就是专业考试才能当官。

    而且,哪怕是状元,经过专业考试之后,也只是九品官。

    而且唐朝三百年,进士科选士只有七千多人,平均一年三十六人。

    可是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战乱之后,读书人锐减,到处官员差缺。

    从赵匡胤时期开始,只要进士五甲以上便可直接封官。

    但是赵匡胤认为官员宁缺毋滥,第一次科举,只选了十九人。

    此后每年的进士科,也只有十人左右。

    他当了十七年皇帝,总共选了两百官员。年,他统计了十五年科举没有选上的读书人,一共人,赐同进士出身。

    根据统计,赵匡胤时期,进士出身的官员,总共不到三百五十人,平均每年二十个。

    可是到了赵光义时期之后,为了拉拢人心,不断扩招,每年招收五百人以上,让进士烂大街了。

    有些人不符合标准,也都被他赐同进士出身。而且升官速度之快,职位之高,都令人咂舌。

    反正就看他的心意,提拔官员完全靠喜好,而不是制度考核。

    所以一旦金榜题名,那么登官上任,迎娶白富美,在短时间内便可走向人生巅峰。

    凡是读书人经过十年寒窗苦读,考取功名后,财富、地位双丰收,回报可谓极高。

    与之相比的是,武人地位越来越低,抵到跟囚犯几乎处于同一等级……

    当然,这个时空,他以后不可能再当皇帝了。

    陈抟这个时候忍不住拍了一下手,笑道“皇子一言惊醒梦中人。学文不等于学儒,一句话道尽了利害。皇子,可否将道家与道教之间的干系,再与老道细说一番。”

    “道长不用急,过几日去了襄阳,再议不迟。”

    在陈抟没有看到真理教教义的的时候,赵德昭不会跟他讨论太多,因为他根本没有那方面的认知。

    就像跟一个瞎子说什么是红色,什么是黄色,根本解释不清。

    只有让他亲眼看了,知道了在宗教和思想之外,还有科学,还有各种不同的研究方向能够研究这个世界,才能扭转他的思想。

    赵匡胤说道“二哥儿,不如不去襄阳了,留在开封府。”

    赵德昭知道这是赵匡胤看出来了他的重要性,虽然父子俩在一起会有矛盾,但是他想留赵德昭在身边,能时刻听他分析大局。

    可是,赵德昭不愿意当一个谋士,军师,他更喜欢快意恩仇。

    “爹爹,最多三年,我能让大宋拥有天底下最厉害的武器,能够让我大宋的步兵,轻易对付一队骑兵,整个天下将尽归我大宋。那个时候,孩儿再回来也不晚……”

    陈抟忍不住问道“一个步兵能对付一队骑兵?天下岂有如此利器?”

    这就是知见障了,因为根本不知道,没见过,所以根本想不到有什么武器这么厉害。

    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一直是华夏农耕民族的克星。

    只有在华夏强盛,整体国力远远超过游牧民族的时候,才能依托庞大的人口,财力压制游牧民族。

    但是除了汉唐,其他朝代都做不到这一点。

    一直到进入热兵器时代之后,热兵器是游牧民族的天然克星。

    面临热武器,他们凶悍,快速转移的自身的优势就失去了,人口少,没有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劣势扩大,全世界所有的游牧民族全部衰落。

    听了陈抟的问话,赵德昭看了一眼赵匡胤,他笑着点了点头。

    他们不会怀疑陈抟会当汉奸,一个九十五岁的得道高人,连生死都不畏惧,怎么可能当奸细!

    不过赵德昭还是说道“道长,下面的话我希望你不会传出去。”

    陈抟点了点头。赵德昭说道“一种武器,可以将铅弹射出五百步,还能入木三分。如果人人装备了这种武器,还怕敌人骑马进攻吗?”

    陈抟愕然,看了看赵德昭,又扭头看了看赵匡胤。“陛下,皇子去襄阳,就是为了造出这种利器?”

    赵匡胤点了点头道“襄阳有汉水,借助水力才能生产这种利器。”

    陈抟立即大有兴趣地说道“老道也想见识一番,若大宋有了这种利器,平定天下易如反掌。百姓也能安居乐业了……”

    赵德昭继续下饵道“道长,其实有许多技术,都是源自于道家之学啊!”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