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三章 第十二郡(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青铜大鼎。

    高约六尺,丈许方圆,肚大足壮,威不可言,上刻铭文,西帝元年。

    此鼎,名为西帝鼎,是秦王定历法之时,由黑旗山铸造,那时候,元年已过,但还是刻上元年二字,以为纪念。

    秦国礼器之最,当有此鼎也。

    上古之时,圣贤王定纲常礼法,就有这分食之说,君臣同心,共食一熊,就连秦王在大婚之日,与其夫人,也有那分食一肉之礼,今日这同饮一酒,便是源自这古礼,昭示秦王之心,与秦国众臣一道也。

    王令下,中书遏者令继续宣号,宦者出入群臣当中,往来分出酒水于众臣,众臣俱得酒水之后,方是高高举起,与王对饮。

    自从秦王开治礼台,拜儒家名士孟轲为国务大臣后,秦国这些年,是王道显化。

    王道者,在于德政化民,德政者,乃施仁政,孔子所创儒家,便是以仁而立世,化民者,乃教化于民也,民众知教化,懂得教化,方知国也,这也叫做以礼治之。

    嬴秦氏族,虽出自中原正统,可那也商人之法,并非是周人之礼,自从周人大兴天下后,嬴秦就基本上退到了陇西去了,极少接触周人之礼法,极少接触华夏之文明,反而是学了不少的异族习气。

    商鞅变法之时,此举曾有改观,可那还是远远不足,商鞅之法,也并非礼仪之法也,秦人的礼教之道,还是不及齐魏之国,也是后来,孟轲入秦,畅行教化,推崇礼法,秦国法儒并行,为后世之典范。

    现在是于朝堂,于郡县,于氏族,于庶民,都有了这样一股礼乐之风,这样一股王道教化之风,也只有这样的风气,才能容得下天下,才能让将来秦国坐稳这江山,法家严苛,不足以让秦国万年。

    治礼台和刑尉台的变法,还在商定当中,不日之后,秦国将会有新法面世,这将会成为真正的华夏治世之范本。

    群臣饮酒之后,秦王环顾四周,下方司马恒会意,起身走了出来。

    今日,要商定的这第一件事情,便是这上党郡守的选定。

    上党郡守,不仅要知兵事,还需得会经营工商之法,通晓涅石之利,明白秦国工业之功,会兵事的人,秦国有很多,但还要懂得能源和工业,可真就不多了。

    上党,紧挨赵国,秦据上党,必接赵雍。

    赵雍之利,不仅是军威,更是变法之利,对邻国的蚕食之利。

    军威,乃赵国飞骑,变法,乃赵雍举国郡县,参照秦法,收归权力,强大国府,蚕食邻国,乃是对中山之袭,如此,别的不说,光是要防范这赵雍,就需得一个强有力的郡守了。

    再者,上党之地,重在煤矿,韩国有上党和宜阳时,占据了天下间,最重要的铁矿原料和煤炭资源,冶金业是极其发达,韩国的炼铁技术也是最高。

    韩国商业之发达,劲卒之厉害,都是因为这煤铁两利也,党告诉我们,谁掌握了先进的技术,谁就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还需得一个懂得工商,懂得工业的人选。

    秦昭襄王攻下上党,是在五十年以后了,而嬴荡作为穿越者,有上帝视角,他最是清楚,这些资源的重要性,所以上党对他来说,比大河两岸的沃野,可都重要多了。

    本来这河东郡守嬴宜敖,倒是个不错的人选,可他已经委任河东了,就不能再调任上党,而黑旗将军任鄙,虽然精通这冶金业,这些年也展现出了过人的能耐,可怎奈嬴荡对他,有着别的用处。

    对于司马恒所要举荐之人,嬴荡心中,还是有些眉目的,借着今日朝会说出来,群臣之间,也可进行商议。

    “启禀大王,大王雄威,新郑城下,迫韩王割上党,我秦又得一地也,上党之地,多山少地,多涅石而少黔首,东北两面,尽接赵国,上党在韩国时,为一郡,今日归我秦治下,臣以为,当我秦第十二郡也!”

    划分郡县制度,属于吏治,既然是吏治,那当由治吏台掌管。

    天下诸国,纷纷变法,可这变来变去,变法之要,还是在吏治上面,郡县制,从根本上来说,也是吏治的改变,吏治强,则国府强。

    这也是当初,秦王会再三思虑后,委任司马恒这个狠人,为治吏令,因为他的性子,可以做秦国的变法先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