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国策(二)(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其一,便是强秦国,弱六国,左相对此总结的不错,再看这其二,便是寡人的三阳制敌长廊。

    洛邑,又称作洛阳,从咸阳,到宜阳,从宜阳到洛邑,尽是平川,咸阳为我秦国中心,洛邑为中原中心,有宜阳为中转,如此便是三阳制敌长廊。

    此处进可攻,退可守,要挟三晋,震慑诸国,还有这战事劳民伤财,尤其是影响农事,有此制敌长廊,那我秦国所有与诸国的战事,都可引到洛邑。

    这样一来,宜阳以西,尽为秦土,可兴修水利,黔首专心生产,壮大国力,还有这洛邑,宜阳,城池坚固,易守难攻,也是一大便利!”

    这一次,轮到樗里疾第一个点头。

    “是个好办法,辛辛苦苦得来的土地,不能丢了,这大军一来,一年的收成就没了,来年连种子都没有。

    只有稳定了,国力才能强盛,这制敌长廊,咸阳已定,宜阳为中转,唯独洛邑最麻烦,不知大王对此,是否有了计策?”

    洛邑如何,才是最重要的,也是嬴荡要下的一步大棋。

    “洛邑国人尽皆迁入我秦国,其后设洛邑都督一人,统领大军,镇守洛邑。大军行变法,分为屯兵和战卒两部,屯兵接管所有洛邑人的田地,以农事为主,每五逢一,进行训练,战时,能迅速集结起来。

    至于战卒,由卫城,擎苍,皂游,黑旗四军组成,每军两万,只训练,不生产,练成一支攻必克守必坚,行动迅速,忠于大秦的王师!”

    说到这里,嬴荡望了一眼诸位臣子。

    秦国大军之重,在蓝田大营,嬴荡此举,就是要将秦国的大营转到洛邑,好加强对大军的彻底控制。

    “那大王每军可设多少人?”

    没人反对,也没人提意见,就还是樗里疾发问。

    “每军两万,共计八万,屯兵十五万,将士们可娶妻,可生子,亦可在此安家。”

    “那大周是存还是灭,若是存了,天子能去哪里呢?”

    “天子要迁都,去往蜀国,秦国借此,教化民众,大兴郡县,若是蜀王不允,司马错,那就杀之!”

    樗里疾想了一阵,然后又望了一眼甘茂。

    “如此,洛邑都督该由何人,当以何位?”

    “我秦自是赏罚分明,由谁守下洛邑,那谁就是洛邑都督,都督授裨将,比上将军低,但高于其他诸将。”

    不言而喻,众人已经知道说的是谁了,那只能是冯章了。

    看来秦王行三军变法是假,掌握权力才是真。

    那边甘茂还是没有说话,樗里疾却已经开始摇头了。

    “大王可知道当年平王东迁,为何要定在洛邑?”

    原以为第一个反对冯章的,会是甘茂,没想到居然是樗里疾,这就让人不好想了。

    “右相可是想说什么?”

    “定都洛邑,那是因为洛邑千里沃土,能养活的人多,大周八百年,这一块沃土可一直都捏在手中。

    臣二问大王,知不知道洛邑自古便是王兴之地,臣三问大王,天下诸国的大军,为何总是要分散,而非聚于一处呢?”

    刚才樗里疾的异议虽然遭到反对,但他也没争论,现在却像是着急了,虽然没有言明,但意思很明显了,就只差将拥兵自重四个字,挂在嘴边了。

    十五万屯兵,八万战卒,共计二十三万人,这股力量足以颠覆王权,到那时候,冯章不仅是秦国的香饽饽,更是天下的香饽饽,六国之人,谁要是策反了他,秦国必伤。

    不过,嬴荡早就有了制约的办法,不然该叫做洛邑将军,而非洛邑都督了,都督只有练兵之职,却无调兵之权,战卒四军,皆不听令于都督,而听于令于秦王。

    都督之职,本该兴于汉末,一开始就只有监察之权,嬴荡取名都督,这意思就不言而喻了。

    眼下,樗里疾这样着急,嬴荡倒是很想知道原因了。

    “那右相认为,洛邑都督该不该有?”

    樗里疾点点头。

    “为秦国东出战略,洛邑都督必要。”

    “那好,右相以为谁可以担此重任。”

    樗里疾沉默了一阵。

    “公子壮!”

    嬴荡倒吸了一口凉气,原以为弑君的臣子中,没有樗里疾此人,可这番言论,分明就是奔着嬴壮去的。

    寡人能如何想?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