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路漫漫其修远兮(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百姓也不废耕,那么国家经济就处于平衡状态。

    如果朝廷荒淫无度,厚敛于民,或者国内出现战乱、兵连祸结,那么国家就会陷入短缺性的经济危机之中。在这种经济模型里,危机表现为产品短缺、需求大于供给。

    这就是原时空封建时代的常态,阚石在这个蛮荒时代创立的帝国实在是有些超前,特别是农业技术超前,因此这种短缺性的经济危机是不太可能出现了。

    但是,任何事情有利就有弊,《资本论》描述的经济危机就很可能会爆发,这种危机爆发的危害一点也不亚于前者的破坏力。

    阚石苦笑着对黎巧说:”我们的帝国所面临的经济危机不同于短缺性危机,它的表现颠倒了过来:产品过剩、供给大于需求,应该称之为过剩性危机……”

    ”……后世华夏的封建社会一般采用简单再生产的方式,也就说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为了消费,例如农民生产粮食是为了卖出去,换得铜钱,然后再用铜钱来买油盐,是为买而卖……”

    ”……在这种社会里,过剩性的经济危机是没法想象的。既然大家都是为买而卖,那么市场中就有着足够的需求,一笔销售之后,必定跟着另一笔等额的购买;例如农民卖出粮食后,必定接着购买油盐,他一年计划要卖多少粮食,视将来的支出而定……”

    “……所以流通过程就不会出现中断,也不会有大规模产品滞销。为买而卖代表着市场需求的充足,既然有需求,怎么会出现生产过剩呢?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实际就是对为买而卖的诠释,买是目的,卖是手段……”

    黎巧不耐烦的打断阚石的话,她蛮横的说道:“老公,我不想听这些,说实话我没有看出什么危机。我只想知道现在帝国面临着什么样的危机?”

    阚石无奈的耸耸肩说道:“怎么说呢?应该说这个危机是我们自己种下来的。一般来说,大部分人遵循为买而卖的原则,例如劳动者为了生存,得先出卖劳动力,换取工资,然后再购买食品。但是有一个阶级不同,他们是为卖而买……“

    ”……而我们这个帝国已经出现了这种阶级。例如一个企业老板,他先是支出货币,买进布匹,再雇佣工人,然后把制成的衣服卖出去,重新换回货币……”

    ”……这个阶级就是资产阶级,所有阶级都会遇到短缺性危机,唯有资产阶级造成了过剩性危机。因为,如果他的衣服卖不出去,投资的钱收不回来,更没有产生利润,那么他就要破产,并连带的导致工人失业……”

    ”……资产阶级不是为了消费而生产,而是为了获取利润,利润会诱使他们盲目的扩大再生产,从而使供给远远超过了需求,导致许多产品卖不出去,形成过剩性危机。”

    说到这里,黎巧总算是明白了阚石忧心的是什么,也难怪阚石接到马周的报告后,会变得寝食难安,第一次插手朝政,搞了这么次座谈会。

    黎巧即使不知道经济运行的规律,起码她知道“为卖而买”已经隐含了过剩性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在为卖而买的中,谁也无法确定资本家生产出来的产品都能够卖出去。

    资本家只是根据自己对市场潜力的主观判断来决定产量,盲目性已经呈现在其中了。以前指导人们进行生产的是社会的消费能力,指导资本家进行生产的是期望的利润水平。

    其次,为卖而买造成了买与卖两个过程的分离。资本家先进行投资,买进劳动力和原料,过了一段时间才把产品高价卖出去,买与卖两个过程在时间与空间都分开了。这就隐含着一种可能性:资本家买进来的东西,在一段时间后可能卖不出去。

    后世这种例子太多了,比如在房地产经济火爆的时候,资本家购置土地,雇佣工人,买进建材,并强迫工人连夜加班、剥削劳动力,三年内快速盖起了一座又一座的商品房。

    可是由于市场变得不景气,他的房子卖不出,造成了大量的库存,形成了生产过剩。这种情况在简单再生产中是不会出现的,农民卖出粮食,获得货币,即使第二天因商家缺货,他暂时买不到油盐,但货币始终不愁花不出去,因为它是一般等价物——只有卖不出的商品,没有花不出的货币。

    在经济社会的买卖循环中,只要有某个地方出现了断裂,就会波及其他行业。假如房地产由于投资过热造成了大面积的库存,那么房地产商就无法向建材商采购,这样建材行业的危机又将波及采矿行业,并不断的传递下去,形成普遍的经济危机。

    帝国现在的生产方式隐含着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而在整个链条中,“甲不能向乙买东西”的这个原因则是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听完阚石的解释,黎巧也有些头大,她也情不自禁地感叹道:“这个马周可真是一个人才啊!一个原始人都能想到这些东西,真是时势造英雄啊!”

    “所以说,我说他是一个战略型的人才。”阚石也感慨地说道:“我们建立了一个怪胎帝国,一旦爆发了危机,连个倾销的对象都没有,只会导致动乱,甚至是一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