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国策迷津欲有问(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快的产业,简大人,若是朝廷都把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都占完了,那么那些个意欲投资实业的臣民怎么办?全部都赶到东南亚去吗?”马周冷声反驳一句。

    “朝廷对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投资,将导致民营资本失去对投资实业的兴趣!现在我们一年生产的机器比过去十年的还要多,可扣掉军工厂、国营企业和皇室产业之外,有多少是民营企业购买的?这种畸形的需求关系还能够保持多久?”一连串反问,马周毫不退让地盯视着简如。

    见到简如哑口无言,马周继续说道:“简大人,您的半年见效,两年回收,三年扩产。的确,这是户部的成就。惊人啊!可在马某看来,这一惊人成就的最大好处就是士绅投资实业的兴趣大减……“

    ”……试问,那些手里掌握着大笔资金的财主,就是天大的胆子,也知道自己碰不过官营企业,不论其它,官营企业的规模大啊,秣陵纱厂,乖乖,一马就是五十万锭,这三年后扩产还会扩大多少?“

    ”……稍有些脑子都知道,照这个速度,这个魄力,不出五年,华夏的纺织市场,这些官营厂就能吃下七八成,谁还敢投资纱厂?难道都让这些人都到海外去开厂子吗?”

    说到这里,马周又转向元甫:“首辅大人,若是没有民众投资纱厂这样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等过个十年八年的,到时咱们就算是想把纺织厂卖给民间,又有谁能吃下这么大的企业?凡是能挣钱的生意,都让朝廷揽走了,结果最后是什么?国家是富了,老百姓却穷了!”

    在简如意欲反驳当口,马周再次出言打断他:“简大人,别说什么资本是血淋淋的,国富则民富,这不是一个理,国家再富,和老百姓都没关系,我们是要控制资本的不择手段,让它有序的发展,但是你不觉得这样做矫枉过正了吗?……“

    ”……你我都明白这个道理,工厂如果是私人的,工人能罢工加工资,或工厂若是国家的,罢工就没用,工人强不过警棍,儿子还是亲生的亲!”

    最后又冷哼一声:“哼哼!没准这亲生儿子富极了,连老子的话都爱理不理的,指不定动不动就这啊,那啊的占老子的便宜,至于工人?管他那。反正,当儿子捅下天大的娄子,当老子的都会给他兜着,没法子,儿子不要脸,当老子的得顾着脸面啊。”

    马周的这声冷哼,换来的却是阚石在心下的赞叹,这马周还没见过几家“官企”,可就把那坐大坐强后的官企的嘴脸给了说了尽。

    “那也不尽然,如果……”

    “简大人,咱们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寄希望于不尽然之,而且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苗头,秣陵纱厂就是个很明显的例子。”打断简如的反驳,马周看着他,虽说心里为自己的咄咄逼人有些过意不去,可现在容不得他退缩。

    “马大人!那你认为该怎么办?咱们总不能不办那些工厂了吧!”

    一直没有开口的元甫这会却忍不住了,几乎是在马周的声音一落,他便开口说道。

    “不是不办!现在要趁着市场还没有饱和,民进官退!让利于民。”转身面对元甫,马周直接开口答道。

    “哦,愿闻其详。”元甫拱手问道。

    马周不紧不慢的回礼答道:“首辅大人,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政策。比如说新建的机床厂,反而需要进一步扩大,现在咱们一年只能生产六千台机床……“

    ”……即便是按照规划,四年后,也就是一万五千台,数量太少,咱们今年半年市场就有两万台机床缺口,所以,机床厂应该进一步扩大,争取四年后实现年产两万八千台至三万台的规模!这远比生产几百万绽棉纱更有意义!”

    “这不现实,咱们没有那么多工人!”简如立即开口反驳着,最初他拟定的工业规划,是建立在“循序渐进”式发展,所有的一切都立足于现实,尽可能做到同步发展。

    “当年机床厂成立时有多少工人?现在有多少工人?工人可以培训,可以大建专门学校,技师不足,可以以老带新。总之,只要愿意、只要投入足够的力量,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有些激动的马周再次面向阚武:“陛下,现在农业已经发展到一个瓶颈,再加拖拉机的推广,一个农民很容易耕种几百亩土地。反过来又导致粮食价格越来越低,供销社也吃不下那么多粮食,农民根本挣不到钱。再加每年大批的军人要退役,很多人不愿意像以前一样再去当农户……“

    ”……简大人说过要对退役军人进行培训,那现在就办专业学校,让这些军人一退役就到学校里去学习,一边建工厂,一边培训工人,等工厂建好了,工人也就培训好了,宁可人等机器,也不能让机器等人,发展工业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而不是机器!”

    “呵呵,这真是江山辈有新人出!”阚石不禁在心中暗叹。他默默地再次看向手中的那份报告,厚厚的报告凝聚着马周这些年的心血,这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年轻人。

    相比于简如当初制定的那套发展规划,这份表面是规划,实际是指出当前朝廷施政的问题,这份方案更符合现在的实际情况,这也是今天他组织大家座谈的原因。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