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华夏光景一时新(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吸取中华船舶制造中的合理因素,同时,反复研究了,《博物新编》一书中有关船的每一个部分,反复测算,寻求合理数据,经过艰苦努力,逐步完成了船体结构的设计和有关数据的测算。先造出轮船模型,又在船模基础造出一艘长约10米,时速为45千米的小火轮。

    曾国藩亲自参加了试航,在日记中写道:“新造之小火轮船,长约二丈仈jiu尺,因坐至江中行仈jiu里,约计一个时辰可行二十五六里。试造此船,将以此放大续造。”同治五年,在对小火轮改造、放大的基础,他们制造出了长185米,重25吨,平均时速为22千米的木壳轮船“黄鹄”号。

    “黄鹄”号是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艘机动船,揭开了中国动力机械史和近代轮船制造史的新篇章。当这艘船在长江下水时,外国人办的《字林西报》以《中国人的机器技能》为题作了专门报道,说这艘船的“全部工具器材,连同雌雄螺旋、螺丝钉、活塞、气压计等,均经徐氏父子亲自监制,并无外洋模型及外人之协助”。

    经过努力和几次改进,1868年以徐寿为主的技术人员,为江南制造局造成了第一艘木壳明轮兵船,即“惠吉”号。这艘船“长180尺,宽272尺,吃水8尺,马力392匹,载重600吨,船并装有大炮8门”。这艘兵船的船体、吨位、时速及制造速度等,都远远胜过了“黄鹄”号。

    “惠吉”号的制造成功,不仅拉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的造船工业开始朝着自立、自主的方向迈进。

    中国人从设计制造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木壳轮船再到第一艘兵船,开始了中国自制船炮的重大转折,踏出了中国工业近代化的第一步。

    正因为这段历史在中国工业近代化史的重要意义,阚石特意查找了大量的资料,不仅是蒸汽机的资料,连“惠吉”号的收集得七七八八。这一次他不仅3d出这种烧煤的往复式蒸汽机,连蒸汽船的图纸也完全复制出来。

    这台蒸汽机的生产,阚石和工部的人员几乎是完全复制了这一过程,全程手工打造。因为有了最详细的图纸,每一个零件配件,几乎是一模一样。如果徐寿穿越到这个世界,他一定以为是把原型机搬了过来。

    同年六月,黎巧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她的试验室已经可以生产三酸两碱。不仅如此,她还通过萃取法提取了金鸡纳有效成分,生产出抗疟疾的药片,为第二舰队远洋南美提供了保障。

    蒸汽机的成功复制,首先被运用到手工业最发达的羊毛纺织业和棉纺织业。华夏六年十月,阚石的学生机械师乐凯改进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的速度,纺纱顿时羊毛和棉花供不应求。同年年底,工部成功地复制珍妮纺织机,在棉纺织业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华夏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

    从此,蒸汽机开始带动在纺织业中的螺机、织布机等先进机器。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也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随着机器生产越来越多。对蒸汽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朝庭在秣陵、马鞍山、洛阳连续创办第一第二第三机械装备厂,以工厂的形式扩大蒸汽机和各种配套机器的生产。

    随着工业生产中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传统的手工业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为了更好地进行生产管理,提高效率,各个地方政府衙门开始建造工厂,安置机器雇佣工人集中生产。

    这样,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国营工厂出现了。工厂成为工业化生产的最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机器生产的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事业的革新,为了快捷便利地运送货物、原料,工部想方设法地改造交通工具。

    华夏八年五月,金陵造船厂复制的以蒸汽为动力的女娲号汽船试航成功。同年八月,从秣陵到马鞍山第一条铁路铺设成功,阚石亲自驾驶着蒸汽机车,牵引一列拖有六节车厢的火车试车成功。从此人类的交通运输进入一个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

    华夏十一年前后,华夏南方的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了传统的工厂手工业,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华夏成为这个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家。工业革命逐渐从南方向北方传播。后来,开始扩展到华夏的其它地区。

    因为阚石和黎巧的胡作非为,这两个胆大包天的穿越者,把这个世界的历史进程搞得面目全非,从华夏七年开始,华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个世界将走向何方?未来迎接夫妻俩的是什么?让我们拭目以待。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