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丸泥可塞潼关路(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关中门户。

    阚石的大军缓缓的在塬上行军,他认真考察着四周的地形地貌,结合自己所知道的历史知识,他细细思量函谷关和潼关的兴废历程,为今后规划这条道路提供参考的依据。两关兴废这个过程应该有政治因素,也有往后千年之间地形变化的因素。秦人设关时为什么设的是函谷关,而不是潼关?

    阚石认为应该有两个因素。一是从政治上讲,函谷关之始建,是在战国时,这时潼关已经是秦国领土。秦人设函谷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既然在函谷关有非常险要的地形,那就没有必要退缩一百余里了。

    二是从地形上讲,函谷关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地方,就是它永远只面向一个方向的敌人,敌人永远只能从东面来,而没有第二条路可走。这点是潼关比不上的。潼关在地形险要方面不如函谷关,敌人可以从禁沟来,如黄巢可以从秦岭南麓而来,如李自成也可以从北面蒲津来,如曹操。从这个意义上讲,函谷关的地形是要优于潼关的。

    汉朝以后为什么潼关又取代了函谷关呢?也是两个方面,一是政治上的,汉武帝为了扩大关中领地,加强中央集权,将函谷关挪到了新安,从而降低了函谷故关在政治上的分量。

    另一方面,也是地形和环境的变化。由于黄河的下切,使得稠桑原北侧可以通行,使得西向关中不再需要经过函谷关。同时,稠桑原上森林的消失,使得天险不再。失去了森林和唯一通道地位,函谷关就已经失去了军事上的意义,所以它必然要被取代。

    在这种情况下,潼关作为函谷关的替代就出现了。虽然后来潼关也出现了黄河下切的问题,但潼关胜过函谷关的一点是,它不必依赖于森林作为自己的防护。所以黄河下切产生了新的道路,对于潼关来说只需要移动关城就可以继续镇守要津,作关中门户。

    阚石想明白这些道理,打通关中道路的想法更加强烈。道路是国家的锁链,有了道路来往于关中,才能把这个地方牢牢地握在手里。华夏如今掌握了、水泥和先进的钢铁工具,在这里修一条一百四十里的道路应该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目前在工部造桥的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不管怎样,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绝不能让这个世界的关中成走后世的老路,变成一块贫瘠之地。

    华夏三年七月十九日,近九天的缓缓行军,阚石一行终于走出了潼河沟口。后面的路地势向下,变得平坦起来,大军加快了行军速度,沿着渭水南岸直奔后世长安的位置,现在的关中首府所在地丰镐城。

    目前镇守关中的大将是蓝田侯仡牛,这几年仡牛殚精竭虑,努力整治地方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关中的状况依然不容乐观。仡牛镇守关中的兵力不足,关中的地域广大,部落和人口众多。关中的部落这个时代以半农耕半游牧为主,这些部落常常居无定所,在关中游荡,以至于他的工作很难开展下去。

    另外,轩辕黄帝在这里影响力很大,分封一直是黄帝统冶关中的手段。一些亲轩辕的部落酋长习惯了当土皇帝,他们阴奉阳违,想方设法摆脱华夏的统治。因此,目前除了丰镐附近的部落,编户齐名无法在关中全境落实下去。

    前不久,朝庭因为分封事件,打压了元老院的勋贵,并将要求分封的酋长囚禁了起来。这引起了一些部落酋长的对立情绪,有些部落蠢蠢欲动,背后的小动作也越来越多。

    几天前,还发生了暗杀武装工作队员的血案,一支武装工作队被不明身份的骑兵包围,最后全部杀害,目前凶手还逍遥法外。这件事在关中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一时间有些部落变得越发的嚣张,公然叫嚣:关中事,关中人做主。

    丰镐城是在有熊国王都的基础上改建的,它比它的前身足足大了一倍。如果光算面积,它是华夏目前国内最大的都城。它经纬各长三十二里十步,地九百七十三顷,

    丰镐城是一个因地制宜又结合了其时认为的吉瑞天象,呈不规则方形,北城墙像北斗星,南城墙像南斗星的似正方形缺了西北角,西墙南部和南墙西部向外折曲的极其大的斗城。

    丰镐城外,阚石的大军停了下来。仡牛定眼一瞧,只见立在大道之中的一位年青人,正坐在一匹雄健的b马上冲着自己微笑。只见那人穿着交领窄袖式长衫,用丝带扎着发髻,除了根带有银饰的犀牛皮腰带,没有一件多余的饰物,简洁干练。

    那人临风而立,衣袂翩翩,却隐隐有身为上位者的威严,让人不敢放肆,唯有面上的微笑让仡牛熟悉又亲切,如沐春风。经年不见,仡牛顿时热泪盈眶,他抢上前几步,伏身拜倒在地。

    “臣蓝田侯,参见吾王!”

    阚石跳下马,搀扶起仡牛,眼睛里也有些湿润:“蓝田侯,这些年苦了你了!你们在关陇遇到的事情,我都知道了。关中的事,你处理得很好!将士们的血不会白流的,总有一天,那些野心家会血债血偿的!”11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