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稠桑原上函谷道(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马不再挤函谷那条裂缝了。

    河滩的这条新路,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形成了,曹操征伐关中,因嫌函谷险恶,于是命令许褚于故关以北十里处凿建新路,并在那里建立了关城,史称魏函谷关。魏函谷关这条道,其实就是在黄河出的河滩上形成的。

    随着新路的开辟,函谷故关的战略重要性极大的降低了。汉代弘农县城就建在函谷故关的关址之上,即阚石去过的王垛村。

    隋朝时将弘农县城移往黄河边,其实就是为了封锁河滩上的那条新大路。从此之后,县城就一直在黄河边上。新中国成立以后,因为要修建三门峡水库,又将灵宝县城向南迁移。

    另外,稠桑原上森林的消失,也使得函谷关的天险不再。那些森林是什么时候消失的,怎么消失的,已经无从稽考,但可以肯定的是与人类的破坏有关系。森林的消失,必然导致函谷关丧失其战略意义。

    在阚石的记忆中,函谷关到汉时完全被荒废了,那是因为在汉武帝年间,汉武帝把函谷关向东挪动了三百多里,挪到了新安。汉武帝为什么要把函谷关挪到那地方去呢?按照史书上的说法,说楼船将军杨仆,数立大功,但深以自己为关外之人而羞耻,因此向汉武帝请求,不愿封赏,但愿为关内人。于是为了照顾他,汉武帝就把函谷关向东移动了三百多里,把杨仆的家乡圈了进了。

    阚石是不认同这种说法的,这简直就是胡扯!杨仆算个神马东西,汉武帝犯得着为了他挪动函谷关?阚石个人认为,汉武帝挪动函谷关的真正原因,是为了扩大关中的领地。不管怎么说吧,反正是汉武帝下令在新安重建了一座关城,并命名为函谷关,把原有的老关城毁弃,在其上建立了弘农县。

    这样,从汉武帝开始,所说的函谷关就不再是战国、秦朝时说的函谷关了,而是新安县的那个。但是,新安的函谷新关形胜远不如故关,在战略上的意义大大降低,而且并没有发生过大的战役,因为不是兵家必争之地了,比如赤眉入关中,就是兵分两路,绕过函谷新关,会师于弘农县,也就是函谷故关,由于弘农没有防御,因此得以轻松进入关中,所以新关的知名度远远小于故关。

    正因为新关在军事战略上不能完全取代故关,所以新关虽设,但故关的战略任务仍然存在,只不过是由弘农县来承担罢了。但函谷关的荣耀毕竟雨打风吹去,阚石认为这里面的原因,除了新关迁置之外,故关即弘农县附近的地形变化也应该是重要原因。

    阚石一路上浮想连篇,脑子里一直在盘算着如何才能保住稠桑原上的森林,为子孙后代保住这片绿水青山。战争对这里的环境破坏是最严重的,另外就是无序的开垦。

    关中历来人口稠密,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历史上,这里一直战争频发,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关中一直作为华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到等到资源耗尽了,华夏的中心开始向外迁徙。资源耗尽了,也意味着环境也破坏的无法挽回了。

    ”我一定要避免这种悲剧的产生!既然我来了,我就要改变这个世界!也许只能让这里不再成为华夏的中心,才能改变他历史的宿命。修路!只有修路才能够完全掌控。”阚石暗暗的对自己说。

    阚石一路上沉默不语,他表情凝重的在苦苦思索。这引起一旁的力牧的注意,为君分忧是力牧这个大臣的责任,他轻声问道:“王上,是遇到了什么难题吗?”

    阚石被力牧的问题从沉思中惊醒过来,听清楚力牧的问话后,他勉强笑笑说道:“龙城伯,我一路在想,如何能让关中未来不会成为一个战火频发之地。我不想几千年后关中大地成为贫瘠的土地。唉,真想保住这片绿水青山!如若不然,过不了多久,这里就会变成光秃秃的黄土高原。”

    “呃,王上,您不是开玩笑吧?这么庞大的原始森林,不可能短时期内被砍伐殆尽吧。”

    “呵呵,我知道你不会相信。你们看关中的地势,南边是秦岭,西边是陇山,北边也是群山环绕。东部边界有黄河相隔。关中进可攻、退可守,安全而又富庶,嘿嘿,得关中者王天下“

    ”这条函谷又是进出关中最近的距离,如果在这里建一个关隘,封闭这条通道,关中就成了一个独立的王国。如果关中分裂出去,这里就会变成血腥的战场“

    ”要知道,战争是无所不用其极的,砍伐森林造攻城器械,放火焚烧,为了就近补充粮食在这里开荒屯田等等,再加上关中土质疏松,失去了植被的保护,这稠桑原早晚会变成一片白地。两位,关中决不能有失!这次你们责任重大,关中的未来都掌握在你们的手里。拜托了!“

    说罢,阚石便是深施一礼。力牧和大鸿慌不迭地还礼说道:“王上,臣谨记陛下教诲,只要微臣还有一口气,必保关中不失。”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