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力牧归降和战后重建(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nbsp; 这边这么大的动静,对面的楚军早就察觉到了。仡牛打着饱嗝举着望远镜欣赏着这一幕,看到情况乱得差不多了,他令旗一挥,早已准备多时的楚军立刻冲出大营,排着整齐的战阵向对面压去

    泰安十四年月十五,力牧率轩辕部大军五万余人向楚军投降。随后几日,陆陆续续有部落前往楚营归降。消息送到阚石手里时,投降的人数已达到七万多人。

    阚石没有时间为胜利庆贺,他现在是焦头烂额。人多了,虽然是好事,但一下子增加这么多,楚国实在有点消化不良,粮食的缺口实在是太大。倒不是楚国没有粮食,而是根本运不上来。

    临近九月,更是连绵大雨。老天爷肆虐着北方大地,黄河水位猛涨,道路泥泞。别说运送粮食,就是走路都成了问题。粮食一时供济不上,有些屯民变得蠢蠢欲动。不安分起来。

    这可把阚石愁坏了,众人聚在一块,抚着腮帮子思量着对策。最后稆貅出了一个主意,先抽调部分军粮把屯民安抚下来。再把他们中间的不安定分子挑选出来,集中到偏僻之地看管起来。现在黄河水位高涨,水流湍急。不如调集所有海船向沿河几个大城运粮。把所有屯民点的人先集中到这几座大城周围,以工代赈抢修道路和码头。

    阚石犹豫了半天,他主要害怕军队一旦断粮会动摇军心。思前想后,他最后一咬牙,决定赌上一把,便同意了这个对策。阚石亲自向全军将领说明了情况,并表示自己和军队同甘共苦。

    阚石的号召得到了军人的响应。在得到军队一批粮食后,这些屯民果然安定下来。当得知这是军队省下来的粮食,楚王更是亲自以身作则节衣缩食。这些消息经过有心人的宣传,顿时让这些刚刚归附的人对楚国心生好感,对武装工作队编户齐名的工作也配合起来。

    泰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当第一批三十余艘巨大的海船停泊在大梁城码头时,全城顿时轰动起来。一车车粮食衣服从船上卸下,灾民登时人心安定下来。随着运送粮食的海船越来越多,通往各地的道路也慢慢开始成型,阚石总算是松了口气。

    泰安十五年五月,从新乡到大梁的新修的大道上,有十余骑护卫着一辆精致的四轮马车在疾驰着。人们一看就知道,这一定是楚国的某位大官出行。不用说别的,就说那些充当护卫的军士,一个个身强体壮,一看就知道是军中好汉。

    队伍过了新乡没有进城,马车继续北上,直奔原来的大梁城改名开封。马车上的官员便是姜洛。姜洛这次前往开封,主要是顶替阚石坐镇北方。他打开车窗,观赏沿途的风景,道路两旁到处都是新开垦出来没多久的良田,看样子这些地方不久前大部分还是荒地。

    每隔几十里,在大路的边上会突然出现一个寨子。从新乡往开封的沿途到处都是这样的寨子,这寨子虽然有大有但格局都基本一样,都是楚国属下屯民的屯寨。大道上不时的有一些骑兵小队经过,这是当地的驻军在巡逻。

    这里的情况和南方有所不同。去年大战结束后,有一些部落不愿意归附楚国,他们啸聚山林,成了打家劫舍的土匪。这些土匪经常偷袭屯寨,抢完一个地方马上就转移。他们行踪飘浮不定,对当地很熟悉,又以马匹代步,所以非常的难以对付。

    当地驻军本来人手不够,需要防守的地方很多。短时期没有办法将土匪彻底剿灭,目前还只能被动的防守。因此,这边的屯寨都比南方要大,寨子里的人也更多,布局也不同,戒备也更加森严。

    大寨子一般以五屯为一寨,因为河南地区以平原居多,所以分配到寨子里的人也较多。小的就是以一屯为一寨,依山临路而建。屯寨择地势较高处,周围暂时采用木栅围起。屯寨呈四方形,分四个方向开四门。四向各立哨楼一座,大寨四门又各有箭楼一座,上面都有人日夜警戒。

    四围木栅外大寨有深沟,小寨只有篱刺木拒。站在远处看去,可以从大门洞开的屯寨中间有木屋一排排、一列列整齐林立,中间空出田字形的路来。更有屯丁背负弓箭、持矛列队巡视寨中里外周围,日夜巡逻。

    但有火警盗匪,寨中立即大锣骤响,黑烟直起,四处各屯寨立即先各自闭门紧守,然后屯丁结队援救。另外一方面,警报一寨传一寨,一直传到附近的楚军驻地。

    平常无事的时候,屯民或成组抽麻织绢,或结伙下河捕鱼,或列队军事训练,或聚群听屯长宣讲。一派鸡犬相闻、安居乡里景象,跟南方商业发达,道路上行人如织的状况截然不同。11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