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未开化的南洋(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利莫一上船就对楚王阚石行起来五体投地的大礼,随后献上族中最美丽的姑娘。他的礼节类似藏族人朝圣时的动作。阚石委婉的拒绝了他们的进献,并让利莫放心,只要他好好的在楚国服务几年,一定帮他回到自己的家乡。

    三艘帆船一直向东驶去,阚石非常庆幸自己改变了航线。在这里他不仅又见到了苏美尔人,还意外获得了棉花、甘蔗和占城的稻种。尤其是棉花,这对将来楚国的发展很有帮助。

    至于稻种,虽然不敢完全确定这是占城稻,但如果是的话,那可就赚大了。这玩意产量非常高,耐旱还不挑土地,虽然吃起来不是很好吃,但五十多天就能成熟,可以大大的提高粮食产量。

    此时越南还是一片蛮荒,南边这一块地方后世属于占城,在宋朝时海上贸易非常发达,主要是这个位置处在交通要道,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当然,现在这里并没有那么重要,满世界还处在蛮荒状态,做生意都没有对象。

    这次远航除了完善海图和培训水手之外,还是一次实地考察。阚石很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是咋样?显然结果是令人失望的,南洋上所有的部落还处在石器时代,很多岛上都看不到人影,哪怕是野人。但是有了棉花、香料、矿产等收获,这一趟也算没有白跑,收获令舰队所有人都感到满意。

    这次带出来的人手不够,沿途没有办法建立更多的补给站。不过有了这次的实地考察,结合当前的实际,阚石心目中已经有了确切的计划。他要为将来的华夏打好基础,整个南海要变成华夏的内海,后世的子孙一定要控制这块海域,海上几个关键的节点很重要。

    未来他要在沿途多建设几个补给港,这个年代到处都是无主之地,有很多地方根本见不到人烟。这次实地看一看才能了解第一手资料。想开辟去印度洋新的航线,海路是一方面,中途的补给点也非常重要。

    虽然楚国的船可以不沿着海岸溜达了,但是每隔一千公里左右,设置一个补给点还是很必要的。它不光能对舰队进行补给,未来还能作为一个个走向海洋的桥头堡。

    当年英国人就是占领了从欧洲到亚洲的大部分补给点,才控制了整个海洋。阚石虽然没有战略天赋,但是依葫芦画瓢,还是会的。他现在就是要走别人走过的成功路,让将来别人无路可走。

    对于阚石来说,拿来主义就是很好的方法。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经验全都综合在了一起,这一点也是他的优势。有了优势不用,只有傻子才会这样嘛。

    甘蔗是一个不错的好东西。现在楚国能够提供甜味的产品,一种是蜂蜜、还有就是麦牙糖。不仅数量少,价格贵。在楚国也属于奢侈品。楚人想吃点甜的东西,就只能去抠蜂窝,靠蜂蜜解馋。

    楚国一旦有了制糖业,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食谱,政府也有了一种创收的拳头产品,农夫也多了一项收入来源。现在是地多人少,有了制糖业,经济上会拉大与中原地区的差距。

    棉花就更不用说了,将来的船帆就不必再使用昂贵的丝绸了。同时,棉花对辽东的开发,对未来黑土地的控制又多了物质上的保障。

    十月初九,舰队抵达香港。阚石将甘蔗交给了当地的守军,让他们试着种植。他另外再次嘱咐屠鲋,一定要与当地的部落搞好关系,不久的将来将会把这里的人都纳入楚国的治下。当屠鲋同样拿出甘蔗时,阚石这才知道这边已经有了野生甘蔗。他有点啼笑皆非,自己舍近求远搞来的宝贝,在当地人眼中不值一提,这里的人经常在野外能获得,而且长得到处都是。

    知道这个情况后,阚石立刻吩咐方天再去珠江沿岸,用食盐、粮食、陶瓷和青铜器收购他们采集的甘蔗。鼓励这些部落未来多种甘蔗,楚国人将来有多少收多少。

    甘蔗能够换来青铜器,这在当地天皇氏人中引起了轰动。很快,所有知道消息的部落都行动起来。大批的甘蔗源源不断的送到香港,希望能够获得自己中意的东西。

    阚石很守信誉,各部落果然换到了承诺的好东西,一个个酋长笑逐颜开,头上的羽冠也扔到了一边,全都换上了亮晶晶的青铜头饰,一个个牛逼的不行。

    第一次交易得到了顺利的进行,楚国在这些部落中建立了信誉,屠鲋在当地开展工作很顺利,为将来把这块地方纳入版图打下良好的基础。

    泰安十一年十月二十日,经过三个多月远洋航行,带着满满的收获,舰队安全返回秣陵城。11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