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巨舰下水(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横衍试着走了几步。桅杆上操作这种帆索的水手,需要过人的胆量和技术。

    每根桅杆上有三根横衍,就是可以让人在上面行走的横杆。软帆和硬帆不同,必须把软帆分成单独的一块,分别挂在这些横衍上,按照不同的风力和航速需求,升起不同数量的帆。

    这艘船有六面主帆,分别挂在前中后三根桅杆上,船首斜桅上还有三面船首三角帆,后桅上还有一张后桅纵帆,正好十张帆具。

    帆面釆用特殊方法纺织的亚麻布,这种麻布结构紧密。抗拉扯,耐腐蚀,类似于帆布。但单位重量比帆布更大,这就造成了船帆的重量大,桅杆承受力大,帆索难以操作。阚石大力发展丝绸业,就有用丝绸来做船帆的考虑。

    在这个时代,没有电力驱动,要操纵这十张风帆的起降,桅杆之间比原版帆船增加了很多支帆索、收帆索,加上固定桅杆用的索具,这艘船上面都成了蜘蛛。

    阚石的学生利用各种滑车、固定具,精简了很多不必要的索具。但是帆索的复杂程度是难以想象的,最后试验来试验去,依旧成了一个四不像。

    看着这些密密麻麻的帆索,阚石就有些头大。可惜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没有电机驱动帆索,只能靠人工绞盘收放帆面,否则船速就提不起来。

    船造好了,并不意味着能够出海。人比船更重要,阚石早在秣陵城建好时,就成立了航海学校。学校在玄武湖竖起来一组桅杆,上面挂满了索具、横杆,精心选拔的五百多个少年学员,在这里练习帆索操作。

    操帆航海对阚石来讲,也是新的挑战,他只在电影电视上看过,没亲自试过,经验值基本为零。除了海上定位,其它一无是处。教学是靠摸着石头过河,边摸索边学习。不光是别人训练,阚石自己也得亲身体验,这里没有谁是内行,全特么是菜鸟。

    不要小看原始人的智慧,经过这些年的摸索和实践,方天他们还真的有了一些操帆的经验。至少帆船在长江上航行是没有一点问题,至,呵呵,暂时还不好说。

    新船由于采用的是软帆,这条船上需要六十名水手才能分成两班进行操作。这还是精简配置,如果要进行远航,人数还得增加。这次参加试航的水手和工匠人数超过二百人,新水手就有一百五十人,百分之十都是十五六岁的半大小子。

    孩子们见到楚王异常的兴奋,他们在码头上列队,接受楚王的检阅。看着眼前孩子们黝黑的皮肤,一张张稚嫩的面孔,阚石鼻子里有些发酸。

    没有办法,航海需要文化知识。随随便便找个人,是没办法做好这份工作的。他只有狠下心来,训练孩子们承担这份艰辛的工作,可以想象,他们将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甚至是付出年轻生命。阚石却别无选择。

    阚石和每一个孩子亲切的交谈,查看他们身上的伤痕,听他们炫耀自己的成绩,阚石的心中不是滋味。就在这一刻,他决定放下手头的工作,自己要陪着他们去探索大海,去搏击风浪。如果不这样做,他的良心过不去。

    海船和内河帆船不一样,内河帆船顶多二十来人,就是船长、领航员、顶多再加个水手长啥的,喊一嗓子就解决问题。象公主号这种大帆船,动辄上百人。人员一多,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就要跟得上。阚石借鉴了欧洲风帆战舰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略作精简为己所用。

    存在即是合理,欧洲人玩了几百年的大航海,制定的岗位和职责,肯定有它合理的地方,阚石也不费那些脑细胞,直接就是拿来主义,照猫画虎,弄出来一套的船上职务和管理手册。

    楚国目前海船上的的职务安排以船长为首,再下去就是大副、二副、水手长、操舵长、书记官、导航官、见习军官、木铁匠、水手、实习水手。每一个级别都有相对应的军衔,享受不同的待遇。

    管理上基本上采用部队条例,大到训练作战,小到拉屎拉尿,把每个人从头到脚都管了个遍。制度对细节上的管理,那真的是面面俱到。

    三天后,阚石撇下文武百官,率领公主号向下游航行。帆船出了长江出海口,在附近海域进行了试航,试航让阚石非常满意,这些天海况不错,天高云淡的海面上非常平静。

    公主号风速合适的情况下可以跑到十五节,平均航速十节左右。最令人惊喜的是,少年水手很有天赋,他们不仅胆大心细,操帆技术也非常娴熟。

    公主号仿照的是丹麦海军的风帆训练舰,相对于正品,公主号因为技术原因作了一些修改。它的船型相对更短粗、吃水更深。它比正版要笨重一些,结构强度反而达不到原版的三分之二,速度更不可能超过十节,如果速度太快是会出问题的,结构上承受不住。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