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王门玉树(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并非所有人都如王羲之一般没心没肺,满头白发的王彪之道:“逸少之言虽浅,但并非没有道理。吾等兄弟虽受锢,然祖地未失,家门犹存。阿兄今既已为尚书台令,自然有重振家声之机。待子孙长成,总有苦尽甘来之日。”

    王瑜挤出一丝笑容,对王彪之道:“想我庸碌之身,竟阴差阳错成王氏梁柱,实在汗颜。愚兄时常想,若是你,深猷(王允之),亦或是稚陋(王兴之)居于我位,则家声早振矣。”

    王允之笑笑,道:“阿兄哪里的话,阿兄苦撑门庭,能有如今声势已然不易,便是我等,又哪里及得阿兄。”

    王兴之也道:“当年废琅琊一把大火,我王氏就只有十数人了,有些人入道,有些人入释,有些人被贬荒洲,剩下的自然是相互支持,依偎着期盼来日天明。如今身受禁锢,不能襄助阿兄已是无地自容,阿兄再如此说不是要我等速去面见亡父么?”

    王瑜听诸位兄弟如此劝说,也不好再做悲戚神态,道:“罢罢罢,人老易悲,失态了。”

    王彪之对小一辈的人说道:“你等小辈也要听着,重振家势的重任终将要落在你等身上。”

    几个大一些的还能面色沉毅地点头,小一些的哪里知道什么,只能随着兄长们作出一样的表情。

    王瑜看着几个小的如此懂事,不禁又想起自己不成器的幼子,痛心疾首道:“所幸我王氏祖宗遗德,还算有几株芝兰,将来总有指望。”

    转而心道:“只要能重兴我家,受什么谤,又投于何处有什么关系呢?”

    几个兄弟没有听到他心中何想,也点了点头。

    这时,一道变声期沙哑的声音传来:“阿伯,我已经想到诗了。”竟然是王羲之十二岁的儿子王凝之。

    见说话被打断,王瑜有些不喜,他一直觉得这个孩子和他父亲一样有些迂态,但孩子面前,他还是摆出一副和蔼的表情问道:“凝之说来听听。”

    王凝之认真道:“春风送一籽,落地渐长成。冠盖庞如堡,枝干劲似龙。硕果结金秋,大雪压隆冬。春归再结籽,落花随玉松。”

    久久无言。

    王瑜愣神半天,对王羲之问道:“你教他的?”王羲之也惊讶地望了望王凝之,又看向王瑜,摇了摇头。

    这首诗讲述了一粒种子在春天落地,长成了一棵大树。大树在秋天结出累累硕果,却在冬天受大雪压迫。不过冬去春来,终究在春天再发生机,落花送出新的种子,在新的地方长成一棵新的大树。

    诗歌以大树比喻家族,王氏曾经枝繁叶茂,大雪压过,似乎到了危险的关头。但是不要怕,终究有冬去春来的时候。

    也不怪众人惊讶,这诗无论如何也不像一个十二岁孩子该有的气象。

    王凝之一脸呆呆的表情,也不知怎么回答,只点头说:“是我刚刚想出的。”

    有的孩子早慧也很正常,但是王凝之很明显不像。但是诗题为临时所出,内容又确实紧扣刚刚聊天的话题,实在不像有人代为捉笔。如此就不得不相信了。王瑜抚须笑道:“我家玉松就在这里了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