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党人(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刘备必然要了解自己,不能傻乎乎的往坑里跳,不可能随便蹦出一个人说一通话刘备就信了,必然要有一个理由才行。

    “实不相瞒,在下扬州人士,年少时因黄巾之乱被裹挟至北方,逃跑时偶遇家师,得其教导天下大势。前些日子家师故去我方才出山。至于家师的姓名来历,在下实在不知,只知他从二十几年前就在那定居了。”李澈一脸为难的说出了自己的来历,九真一假的谎言,将原由都推到了师父身上。

    刘备和简雍面面相觑,心中涌出无数猜测,暗自思量。

    “尊师可是曾遭党锢之祸?”简雍忽的问道。

    党锢之祸,东汉末年宦官和士人集团的斗争,共有两次。

    其一是汉桓帝时期,有方士之子依仗宦官而提前知道了大赦的消息,故而趁机杀人。司隶校尉李膺违背大赦令处死了杀人凶手,让桓帝颇为不满,于是被宦官抓住了把柄,参其结党营私,将二百余名名士划为党人并加以逮捕。虽然后来在大将军窦武的劝阻下把人都放了出来,桓帝还是下诏终身禁止这些人做官。

    其二是灵帝时期,大将军窦武与太尉陈蕃意图诛宦,事败被杀,党人的名望太大,引起宦官不满,更有人公然抄没宦官家财,于是再次掀起大狱,大肆逮捕并处死党人,一直到中平元年,黄巾席卷全国,灵帝为了安抚士族方才放开党锢。

    “在下确实不知,不过家师嗜好饮酒,醉后常言对不起‘窦大将军’‘孟博兄’。”李澈一怔,想到师父醉酒后隐隐念出的人名,半吊子三国爱好者对东汉历史了解不深,当时并没有反应过来,听到简雍之言后若有所思,旋即答道。

    刘备舒了一口气,大体明白了李澈来历,其师必然是党人之一,被罢官后回乡隐居,第二次党锢之祸时宦官逮捕杀戮党人,范滂范孟博等人不愿连累他人,向朝廷自首,毅然赴死。李澈之师必然是起了退缩之心躲入山林。后来惭愧于自己的懦弱,觉得愧对范滂等故友,才不言名姓。

    曾经是官员,又有反对宦官的光荣历史,即便远离京师,想来也有其他渠道了解京城局势,李澈师从于他,了解朝政也属正常。只等进入洛阳,看看朝政是否如其所言了。

    “不想明远竟是名士之徒,尊师实在过谦,生死关头有几人能勘破呢?可能只是一念之差罢了,尊师身为党人,有冒死上书斥宦之功,些许小过着实无伤大雅。”简雍一反常态的细声安慰李澈。

    其实李澈对自己师父的身份也有所揣度,曾经的“党人”之一,确实是最可能的推断,黄巾之乱后朝廷已经解除了党锢,想来师父就是无颜面对天下才避而不出吧。

    “宪和之言不差,明远且节哀,尊师魂游苍穹或许能得遇故友,相信范孟博等贤士必不会责怪的。”刘备也轻声安慰道。

    继而言道:“明远之见确实有理,备一介织席贩履之辈,若要平定天下必然要行非常之事,失败了不过一死,若能有所得,备至少能安一方百姓,死又何惧?”

    刘备下定了决心。话说刘备本来就是游侠儿,年少时好勇斗狠,不爱读书,喜音乐、狗马、美衣服,放在后世就是一个不良少年,虽然前些年织席贩履,修身养性,但是后来数年征战下来其血性不减反增。

    督邮只是不想见他,且又冷嘲热讽了几句,罢免他的事也怨不得督邮,是朝廷不想养剿黄巾功臣了,因为这些人榨不出油水。刘备直接把气撒在督邮身上,狠狠鞭打了一通。其人性子之烈可见一斑。

    ······

    刘备掀开车帘,慢慢走出,站在车前对着众乡人拱手道:“诸君也听到了我等之议,此行充满艰难险阻,或许会步入万丈深渊死无葬身之地,诸君随我至此备已是由衷感激。我等起兵至今已有五载,少有归乡,若有思乡者可自去,并请带我家书一封,以报平安。”

    众人面面相觑,继而大笑,领头的关羽抚髯道:“那洛阳城难道比黄巾军阵更危险?某等南征北战数年,斩杀贼寇无数,难道还怕洛阳城里那些没见过血的公子兵?玄德兄,某当年杀人逃难,是你不避危险接纳了某,如今却要某弃你而去?”说着便把手中长矛往地上一戳,正声道:“某誓与兄患难与共,终身相伴,誓死相随,但凭驱使,绝无二心!”

    众人拱手道:“我等一样。”

章节目录